湖北广播网 > 美食频道 > 湖北小吃 > 正文

花楼街“土著”带你穿巷子找小吃 一碗面30年吃不厌

2021-03-23 21:10 来源:湖北广播网

本报记者戴红兵

说起中山大道的美食,除了在中山大道上一字排开的众多老字号美食店、新字号如happy站台、万达广场、水塔美食街外,隐于大道两侧巷内的汉味美食,也数不胜数。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汉口花楼街“土著”,本报记者对中山大道周遭沿线各种汉味小吃如数家珍,时逢中山大道修葺一新重新开街之际,近日经多次采访遴选,奉上最新、最具汉味、经营都在十五年以上的中山大道汉味美食地图,以飨读者。

剁馍

重温儿时的味道

如果你是武汉伢,小时候一定吃过剁馍吧。走到中山大道多福路宝善集贸市场门口,见到了久违的剁馍:躺在桌上像个金黄色大帽子,外脆里软,剁一块拿在手中,咬一口,真香呀!

“老板,买二块钱的剁馍!”接过钱,一位中年妇女熟练地一手揭开棉毯露出圆圆的剁馍,另一只手举起刀,手起刀落,一块剁馍就剁好了。这全过程,不到5秒钟。

记者站在一旁观看,这里的生意好极了,食客一个接一个。一打听,这位来自汉川庙头镇的女子叫王志娥,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多福路卖剁馍。

王志娥笑着说,做剁馍这项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打从1999年起,她和丈夫就来到汉正街做剁馍生意,靠着这门手艺,全家三代六口人衣食无忧。“冬天生意好些,一天可以卖出40公斤面粉的剁馍。”

冬日里

一罐鸡汤好暖心

冬日的下午,走在中山大道三民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湖北人煨汤特有的浓郁的肉香。是的,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袁森泰鲜汤馆。

一个大土灶,上面放块偌大的铁板,十几个小瓦罐依次排列,罐中的鸡汤鸭汤翻滚着发出咕咕的声音,罐口冒着腾腾热气。有人来买,就在罐中加些粉丝,过几分钟,一罐美味的鸡汤就好了。如果要吃饭,还有小咸菜免费送。

说起煨汤,袁家第三代传人袁卓秋笑着说:食材要好,做工要精。鸡要先翻炒祛腥味,然后大火煨到五六成熟,再放在瓦罐中,用小火慢慢炖,使得肉和汤融合并入味,这样,才能熬出味道鲜美的好汤来。

煨汤的绝活,要从袁卓秋的爷爷说起,解放前,爷爷就从事这行当,在铜人像背后的自己家里,开了袁森泰煨汤馆,直到文革期间停业,改革开放后,又恢复了这一老字号,仍卖瓦罐煨汤,生意一直红火至今。

一碗炸酱面

三十年吃不厌

武汉人喜欢吃面,中山大道往民生路江边方向走,还有个响当当的吃面的地方——黄陂街陈讯生炸酱面馆。

一进门,就看到桌上一字排开的配料:酸豆角、香菜、香葱、榨菜丝、辣椒油等等,任凭食客自由选择,惟独少了一样:海带丝。想当年(1986年),这家店刚开张时,虽说还是在街边搭个棚子,但街坊四邻都端着个大碗来买,说是吃面,其实个中还略带着汉口市井百姓的“小聪明”:把桌上放着的配料海带丝装个大半碗,带回家当菜吃。长日长时,被老板发现了,于是,海带丝被“管”起来。

尽管如此,炸酱面还是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店子一开,到今年也三十年了,还在武汉三镇开了几家分店。

说到炸酱面馆如此兴盛的原因,陈讯生炸酱面馆总经理邹俊云笑着说:我们的所有食材都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从做炸酱的肉,到面粉、各种配料,从不掺半点假。

店里的灶上,正炸着的是色泽金黄的煎包、煎饺、鸡冠饺和小面窝,邹俊云说:这些传统汉味小吃,都卖得蛮好。

烧麦就花红茶

地道老汉味

从中山大道前进四路直行到自治街,右拐,就是严老幺烧麦店。烧麦是北方人的叫法,武汉人称烧梅。严家开的烧麦店,在汉口算是很有名的了。这家严老幺烧麦店,每天一大早上就排着长长的队,生意总是那么火爆,店里也一直是满满的人。

卖烧麦的师傅有得一看:练就了不怕烫的神功,在热气缭绕的大蒸笼里,异常麻利地夹出、装盘。端上来的烧麦,一个个皮薄馅多个头大,咬上一口,米糯肉香,再来一碗免费的花红茶,烧麦的油腻顿时一扫而光。

“欠”得人流口水的

成记汤包

武汉美术馆一侧的汇通路上,有家经营多年的成记汤包馆,有趣的是,坐在柜台前的老板程爹爹,不喜欢被人叫做“老板”,而喜欢别人叫他“程会计”。

因家学渊源,程会计喜欢和知识分子打交道,来的食客很多都是文化界的朋友。他家的汤包最大的特点是:现做现蒸,汤汁鲜美。

“做汤包是个功夫活,就拿做汤汁的皮冻来说吧,得先从市场上买来猪肉皮,然后过水,再除掉上面的肥油,再加上秘制作料,多次反复熬制,最后做成的皮冻,手能拍得直弹的……”程会计说。

正说着,店里来了个食客,他说,从上海回武汉,刚下飞机,蛮“欠”吃汤包,就直接打的来了。

接着,又来了个食客,说要买一百份,生的打包带走。一问,是常客,每月必来两次。

永远要排队的

三狗牛肉面

要吃味重的炒面,兰陵路三狗牛肉面,就是不二之选。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