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晚上,除夕夜,本应沉浸在节日喜悦和家人团聚的温馨之中,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多名医护人员收到了迅速集结的通知,待命出发湖北武汉。
于是,他们每人都写了一张便条,有的是安抚父母的“家书”、有的是给孩子的“叮嘱信”、有的则是写给自己的“军令状”。
“2020年,不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开始,感觉自己一瞬间成长。武汉,我们一起守卫这座城市!爸爸妈妈,等我平安归来!”28岁的肾内科护士李瑾写道;51岁的护理部主任护师王莹对女儿说,“节后你要回去上班一定要做好防护,不要紧张”;52岁的感染科主任医师赵学群则像是在命令自己,“医者仁心,义不容辞”。
1月23、24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包括天津在内的全国17省(区、市)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也是在1月23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医护人员的目标城市武汉按下了“暂停键”: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战“疫”之路启程了。1月26日下午,由天津市32家医院的39名医生、96名护士及3名领队组成的第一批医疗队飞往武汉,驰援疫情防控第一线。
1月27日,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到达武汉,一直坚持战“疫”至今。在这期间,老人由于多日劳累还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又投入工作,自己还风趣地说“我把胆留在这儿了”,他的儿子也是天津市援鄂医疗队成员,父子俩在武汉各自忙到不能见面,即使是在父亲做手术时也没能去探望。
在湖北“战场”,“天津力量”不断壮大、持续发力。截至目前,天津市已先后派出以张伯礼院士和该市多家三甲医院院长、副院长领衔的13批共计1295名最精锐的医疗力量,奔赴湖北武汉、恩施等抗疫前线,同时尽最大力量调送前方最急需的物资装备。
医疗“老兵”再出征值得注意的是,天津市援鄂医疗队中有不少当年抗击“非典”的医疗“老兵”。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作为天津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带队出征。2003年,时任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副院长的他带队抗击“非典”,后来又历任天津海河医院院长及原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院长。
医疗“老兵”、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科主治医师巩传勇感慨说,“岁月不饶人,17年前抗争非典的时候,体力比现在好多了。40岁出头的我,还能有机会奔赴一线,深入‘红区’,为自己选择医生这个职业而自豪。”
1月26日深夜,天津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到达本次任务的主战场——武钢二院,医疗队连夜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王莹、赵学群均为专家组成员,李瑾归到了随后成立的护理组,他们自发做好了分组、排班。
天津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到武钢二院指定病区后发现,病区一楼大厅空空荡荡,二楼以上的病房,除了床架,什么也没有,很多窗户没玻璃,有的门上没把手,灰尘满地……这里自从“非典”疫情过后就被废弃了。
1月27日晚上,50多名新冠肺炎病人入住时,有人连被子都没有,更没有污染区(红区)、半污染区(黄区)、清洁区(绿区)的划分。关于病人,医疗队人员拿到的只是一个数字,姓名、病历记录一概没有。
对此,天津医疗队明确防控救治要“严格划分绿区、黄区、红区,实施分区管理”,并“采取一人盯一人的感控方案”,还要确保“在全力以赴救治感染患者的基础上,务求保障医务人员零感染”。
“第一天上岗的时候,穿着秋衣秋裤再套上‘刷手服’然后是防护服。没想到那里气温很低,加上8小时不吃不喝,头疼到不行。下了班,手和脚都冻得动不了了。只能在空调下猛吹,很久才缓过劲儿来,当天就有两名同来的护士感冒了。”天津第二人民医院护士刘丹记录下了第一天的艰辛。
新型冠状病毒是新生事物,战“疫”一线也从来不缺新闻故事。
巩传勇在日记中写道,“01.31,今天我是早班,先从查房开始,50个病人从头到尾查完,防护服里的衣服已经湿透了,防护目镜里全是哈气,已经被压伤的耳根、鼻梁被汗水浸泡疼得无法忍受。但是,穿的戴的好多都是一次性消耗品,不舍得脱换,没事,忍着。”
“经过一天的培训,(1月)29日凌晨我正式值班,负责0到4点的夜班。为了工作期间不上厕所,我穿了成人纸尿裤,28日晚10点后也没再喝水吃东西。”天津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天津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丁桂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