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炒鞋”几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原本是小众圈子的玩物,一时间竟成全民热议的对象,短短几天,动辄十几倍的鞋价涨幅,把“炒鞋”这个概念带入了公众视野。在爱好者眼里,有些球鞋已然成为期货、理财产品。球鞋鉴定师的新职业由此产生,一批以潮鞋二手鞋交易为主的潮物交易平台也涌现出来。
不过,面对疯狂的炒鞋热,专家呼吁: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高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
武汉有群球鞋收藏爱好者
市民吴先生收藏了20多双限量版球鞋。昨日他介绍,在球鞋收藏圈,20多双不算多。“最贵的一双是买的二手,当时花了8000多元,现在这双鞋在二级平台上最高能卖15000多元,我赚了。”吴先生高兴地说,其实这双鞋公开发售时的价格是1299元,不过因为买的人太多,他没抢到。
家住光谷的刘先生也是潮鞋爱好者。昨日他回忆,月初武汉一家潮鞋店开业,限量发售多款球鞋,前一天晚上11点多,他就从光谷赶到汉口排队,到了凌晨3点多才被“抽中”。因为是最后才抽中他的,也没机会选择自己的尺码,只抢到一双并不合脚的44码鞋,“大就大吧,我也不准备穿,收藏着。”
“抽中”是行话,意思是商家在发售限量版鞋时,为防止连夜排队的现象,会先在网上放号,抢到号的再去现场排队,然后现场再抽签,抽到几号就第几个进去买鞋,“进去早的优先选,抽到后面的号就没啥机会选了。”刘先生表示。
在武汉球鞋爱好者QQ群里,记者看到,不断有人在讨论某款球鞋又涨到了多高的价格、翻了几番等。事实上,球鞋翻倍涨的情况在球鞋圈子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有一群狂热的爱好者,导致某些球鞋的身价换个卖家就翻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球鞋鉴定师新职业由此产生
“所谓的球鞋期货,就是有一群专门从事这个职业的球鞋贩子,他们手上有充足的资金,然后瞅准某款鞋在国内上市之前,从国外囤积一批货。如果是全球同步发售,他们就在各大卖场疯狂囤积这些鞋,等到这些鞋子供不应求的时候,再用高价在二级平台上销售,来赚差价。”有球鞋收藏爱好者告诉记者,这些人有很独到的眼光,对球鞋走势的预判也较精准,但也有“失足”的时候,如囤积一双鞋,结果没有预期的涨势,那就亏了。
潮鞋热让球鞋鉴定师这个新职业由此出现。记者了解到,球鞋鉴定以及球鞋鉴定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目前,社会上对球鞋鉴定这个行业也存在争议。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球鞋鉴定还是非常小众化的,普及度不高。
今年初,在某视频平台上,“知名球鞋鉴定师995”回答了网友关于球鞋鉴定方面的问题。目前,球鞋鉴定师都是依托在各大平台,那么鉴定师是平台认可的还是鞋厂认可的?对此,“995”介绍,成为球鞋鉴定师不是平台认可,而主要是来自于鞋迷的认可。
目前,球鞋鉴定师没有统一权威的培训机构或组织平台进行管理,也不需要经过资格认证的考核。有球鞋鉴定师说,鉴定方法大部分都来自于自己的经验和总结,主要是在于平时的“多看”,比如,闻新鞋的材料气味也是他的鉴定方法之一。大部分球鞋鉴定师都是自成一派,“假鉴真”“真鉴假”的情况自然也时有发生。
二手鞋交易平台获资本青睐
同时,一批以潮鞋二手鞋交易为主的潮物交易平台不断涌现。
一份来自咨询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球鞋市场总值将达到950亿美元,其中,二手球鞋转售市场的市值约60亿美元。据highsnobiety.com信息显示,中国单二手球鞋转售市场的规模就已超过10亿美元。毒APP、Nice APP、斗牛DoNewAPP等平台是国内球鞋二级市场规模化的产物,它们既是球鞋转售平台也是球鞋鉴定平台。
综合公开信息可见,国内的毒、Nice等球鞋鉴定、交易平台,近乎都是在2015年前后兴起。目前这些平台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球鞋转卖和鉴定服务,向卖家收取手续费。据公开数据显示,毒的手续费是收取定价的7.5%-9.5%,Nice的收费方式则是现货收取4%、预售收取8%。如果球鞋的价格炒得越高,那么平台就可以从中收取更高的手续费。
球鞋二级市场的火爆,也吸引了不少资本的目光。
天眼查数据显示,以球鞋鉴定交易为代表的毒在2019年4月29日最先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DST(Digital Sky Technologies),DST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包括美团点评、小米、滴滴、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此次融资过后,毒的估值达到十亿美元,正式进入“独角兽”行列。
专家呼吁多些理性少些投机
一方面,球鞋品牌大火。另一方面,皮鞋品牌接连传出亏损的信号。8月26日,老牌皮鞋品牌富贵鸟宣告破产。近年来达芙妮、红蜻蜓、奥康等主营皮鞋的上市鞋企的业绩不佳,百丽于2017年退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运动鞋品类则在鞋履消费中一枝独秀。
面对疯狂炒鞋热,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企业的饥饿营销难辞其咎。品牌厂家推出联名款、纪念款球鞋限量发售,固然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但如果过度饥饿营销,让大量球鞋流入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使得真正的爱好者难以买到心仪的球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将受损。暴利还会鼓励盗版,进一步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表示,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高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这类行为也应该严格监管、积极引导,让“鞋穿不炒”成为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