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開封,吸引人的不光名勝,還有名吃。灌湯小籠包、黃燜魚、炒紅薯泥、杏仁茶……
以前,街邊小吃店“搭個棚,擺個凳”就開工的現象並不少。鍋台邊亂糟糟,垃圾桶臟兮兮,游人常感嘆“小吃味美,店面不美”。不過如今,開封小吃店的形象正在轉變。走進羊肉湯館,黑黢黢的小桌凳,變得寬大、干淨了﹔鍋台上亂丟的香菜葉、味精粒也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調料盒、大湯碗。
“小餐飲,連著大民生。開封開展小餐飲‘廚房革命’,就是要立足群眾最急、最怨的問題。”開封市委書記侯紅說。
毛巾編號搭放
菜品裝盒貼簽
走進“老字號”小籠包子黃家老店,落地窗邊八仙桌一字排開,古香古色。大廳正中,一台大屏幕正在直播后廚備菜、炒菜、裝盤的過程。
從“后廚重地,閑人免進”到“質量監督是您的權利,4D廚房敬請參觀”,開封改造小餐飲業使得企業的理念為之一變。黃家老店總經理黃素萍介紹,所謂“4D”管理模式,即整理到位、責任到位、培訓到位、執行到位。
在后廚,處處干淨整潔。擦盤毛巾、洗盤毛巾編號搭放﹔員工茶杯、員工餐盒整齊排列。冰箱裡,各色菜品分裝保鮮盒,貼上標簽﹔餐架上,各種調味料按序排放,隨手可找。牆上挂著砧板、打荷、傳菜等作業指導書,每道工序都有章可循。
“以獎代補,‘一店一方案,一店一特色’進行改造后,小餐飲店軟硬環境大幅提升。”開封市副市長鄭中華說,升級改造時,對証照手續、營業面積、操作間布局、灶具安裝、煙塵處理等劃定統一標准。驗收合格后,給予1萬元至3萬元的補貼。
經過改造,蚊蠅亂飛、油煙遍布的小吃店變得“高大上”了。“明廚亮灶”逐步實現,燃料用清潔能源,消毒有消毒櫃,還統一加裝不鏽鋼抽油煙系統。后廚師傅的一舉一動,會上傳“舌尖安全網”,在手機APP上隨時可查。“互聯網+明廚亮灶”,倒逼餐飲企業改進服務質量。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高清攝像頭採集的圖像可作為調查証據。
採用公司模式
實行退出機制
開封市的餐飲經營單位85%為小餐飲。怎麼才能管好它們,保障食品安全?
集中經營,統一管理。開封市建設14個小餐飲集聚區,按照“產業集群化、環境優美化、改造透明化、規范標准化、監管現代化”的思路,實現小餐飲從室外到室內,從分散到集中,從各自為政到統一管理,優化了就餐環境,方便了嚴格監管。
公司化管理,內外部監督。開封市政府食安辦主任、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管堅勇說,小餐飲集聚區採用公司化管理模式,實行統一原料採購、統一檢驗檢測、統一餐具消毒、統一出攤時間、統一鋪面風格等“九統一”。食藥監部門遠程監控,現場抽檢、快檢,從外部監督。管理公司實行“五星評比”“紅黑榜”等機制,在內部監督。對於忽視安全管理、出現食品安全事故的經營戶,實行退出機制。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政府出補貼,引導小餐飲集聚區、夜市等餐飲單位自願參加保險。
小餐飲改造效果如何?市民和游客最有發言權。小宋城、上河城小吃街等10多個小餐飲集聚區盛名在外,游客絡繹不絕。華燈初上,鼓樓夜市熱鬧起來。市民張玉民常來吃小吃,對變化感觸頗深:“以前,這裡攤位亂、衛生差。現在,夜市統一了餐車、桌凳、服裝、灶具等,有文化,有味道!”
(責編:張雋、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