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教育频道 > 出国 > 正文

出国留学,中国学生准备好了吗

2020-06-21 13:00 来源:湖北广播网

“有一回,一位美国学生来办公室找我时,我向她讲起了自己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新书项目。她脸上顿时写满了好奇,问道:‘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中国学生想在我们食堂打工吗?他们不都很富有吗?’

这位姑娘解释说自己是学校食堂的兼职主管,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学生的求职申请让她感到困惑。

我回答她:‘他们并不都富有。’

她不相信。‘真的吗?!但是为什么他们都要在食堂打工呢?’

我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后来对中国留学生的访谈中。一位学生告诉我:‘食堂是少数我们可以申请兼职的地方。我们不能在校外打工。但许多校内工作,并不对国际生开放’。”

上述经历出自美国雪城大学麦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Maxwell School of Citizenship and Public Affairs at Syracuse University)亚美研究项目主任和社会学副教授马颖毅博士的新书《雄心与焦虑:中国大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成功与挣扎》(Ambitious and Anxious: How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ucceed and Struggl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该书经过七年研究,涵盖美国五十多所高校和中国的八个高中,使用定量和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索和分析了中国本科生在美留学经历的多面性,特别关注在全球化和中国崛起背景下家庭对学生教育轨迹和经历的不同影响。

出国留学,中国学生准备好了吗

Ambitious and Anxious书封。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计划于2020年1月出版。

过去十多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见证了中国留学生数量的惊人增长。从2005年到2015年,来自中国的本科生的入学率增幅超过10倍。虽然特朗普上台后,政府的移民政策收紧,但在2016-2017学年,中国学生的入学率增加了6.8%。而在2017-2018学年国际学生总入学率下降的背景下,中国本科生的入学率仍然增长了4%,有14.8万多名中国本科生在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学习。

出国留学,中国学生准备好了吗

2005-2015年,在美中国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的大幅增长。文中图表均出自Ambitious and Anxious第一章,澎湃新闻经授权使用。数据来源: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

伴随中国留学生数量一起增长的,还有美国媒体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其中不乏 “刻板印象”。马颖毅在书中指出,美国媒体对中国留学生的报道与美国人对中国社会的看法有很大关系。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媒体喜欢关注中国的“新财富”和“暴发户”,比如穿着路易威登时装和驾驶兰博基尼的中国留学生。

这种对中国学生财富的关注助长了“威胁叙事”,并激起了美国同龄人的不满。然而,此类文章在报道中国学生群体方面缺乏多样性,特别是家庭背景多样性,同时也掩盖中国学生在学习及社交上的挑战和努力,和部分家长为孩子留学付出巨大的经济及情感方面的牺牲。

马颖毅认为,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体现了他们所处的新时代和社会背景——即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雄心勃勃,十分焦虑的双重性。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他们跨越美国和中国社会两种不同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规范的经历上。

如果不能理解这些中国学生的“新”背景,美国社会可能误解他们的经历,美国大学可能无法提供给这些学生所需的支持。除了中国留学生提供的财政支持外,美国大学也并不能从这一群体获得应有的社会和文化财富。

面对美国社会对中国留学生的偏见,以及目前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出国留学,中国学生和他们的父母准备好了吗?留学目的地的教育机构还能为学生做些什么?最近,澎湃新闻采访了马颖毅,以下内容根据采访实录整理。

读美高,更容易进名校?

澎湃新闻:与以前中国赴美的留学生相比,您观察的90后留学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马颖毅:对于现在的留学生来说,留学已经“去精英化”了,这种不同体现出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产及中上阶层的形成,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能让他们的阶层得以传递,这在中国现在教育市场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在出来,父母将他们的主要支出放在孩子的教育上。

我的量化研究样本里可以看到这种阶层的复制,超过80%的留学生父母都受过高等教育,第一代大学生的占比不到五分之一。很多人觉得留学生都是富二代,其实不是,很多家庭就是工薪阶层,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学生父母的职业中,大学教授的排名靠前,也就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线工作者把他们的孩子送出国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