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财经频道 > 理财资讯 > 正文

鄂州太和镇:手工制千张,致富有门道

2019-02-20 12:11 来源:湖北广播网

“春节前后十几天,千张销售收入近3万元。”2月16日,鄂州市太和镇谢埠村,从事手工薄千张制作的熊梦兰说。

手工制作千张是太和镇谢埠村传统,选用本地大豆和山涧泉水制作,白如银,薄如纸,明清时被列为朝廷贡品。“谢埠手工生产的千张,两张还没有机制千张一张厚,用于煮火锅、炒肉等,味道非常好。”熊梦兰介绍。

熊梦兰公婆在谢埠从事手工生产薄千张几十年。2009年,在公婆劝说下,在外打工的熊梦兰回家,决定将公婆的“土”手艺传承下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观察发现,手工千张生产,工序多而复杂,先将黄豆浸泡几小时,磨浆后倒入锅中用柴火慢慢煮开,然后用石膏点浆,等豆浆快变成豆腐脑状后再磨成糊状,最后用近4米长、1尺多宽的千张布单层层包裹、压水,就制成了手工千张。

由于工序复杂,当地机制千张越来越多,但熊梦兰仍坚持土办法生产:泡黄豆、磨豆浆用的是当地泉水,煮豆浆用的是柴火,包裹、压水都靠双手。“早上8时开始,晚上8时结束,一天只能生产3000张。”熊梦兰介绍,手工生产很慢,但与机制千张相比,能保证豆制品的本色口感,也能传承谢埠千张的特色。“土”到家的千张也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平时机制千张3元一把(10张一把),而手工千张则卖5元一把,春节前更是卖到每把7元至8元。”熊梦兰介绍,因纯手工生产,她家的千张从不愁销路,产品销往武汉、鄂州、黄石等地,平时每天收入300多元,今年春节前后半个月销售额3万元左右,一年下来总收入达15万元。

除了做足“土”文章,熊梦兰还将黄豆“吃干榨尽”。生产千张的豆渣发酵后,卖给附近村民用于养鱼,烧豆浆的锅巴卖给附近的农家乐,做成特色菜,仅这两项一年就有几千元的收入。

太和镇党委书记高建雄介绍,在太和镇,目前手工生产千张的店主近20家,年产值数百万元。为让谢埠千张走出深闺,2017年,太和镇还举办了首届豆腐节,吸引近千名游客前来“观”“尝”。接下来,太和镇还将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店主坚持手工生产,传承谢埠的特色千张文化。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