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教育频道 > 高考 > 正文

从年增80万到锐减36万,“考研热”降温了吗?

2024-01-02 18:02 来源:湖北广播网

教育部此前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这也是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自2015年来首次下降,引发了大家广泛关注和讨论。

持续火爆的“考研热”为何突然踩下了“刹车”?

1

毕业生没少,考研的少了

数据显示,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近年来可谓是一路“狂飙”:2015年为165万,2017年达到201万,2020年飙升至341万,2023年达到峰值474万

相比此前连续6年的大幅增长,尤其是2022年净增长80万人,2024年的报名人数下降显然让很多人意外。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人,2024年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1179万人。也就是说,毕业生还在增加,但考研的明显少了

实际上,2023年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就已经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现象。2023年仅比上年增长17万人,增长率仅有3.7%,和2022年净增长80万,增长21%相比,已经显著下滑。

2023年,很多省份与高校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出现增长停滞甚至是下滑。比如2023年辽宁、黑龙江的报名人数均出现下降,四川仅增长0.4万人,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高校均出现报名人数下降。一些招生量较大的学校近年已经出现停滞,甚至减少。

有专家认为,相比过去几年曾经出现的爆发式增长,这次“降温”显然是一次正常的回调,不必大惊小怪

2

考研人数为什么会下降?

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因素对“考研热”产生了分流、分心以及理智的降温影响。

研究生就业未必有优势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创下新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学认为本科毕业已经“不够用了”,希望通过考研提高学历,来获得理想就业的保障。于是考研报名人数快速增长,大家纷纷涌入了考研大军。

随着近两年各类招生就业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考生意识到,如果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选择未必比本科毕业更好,考研对个人求职竞争力的提升也相对有限。大家发现辛辛苦苦读完研究生也未必有一份期望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开始考虑性价比的问题。

与此同时,今年国家在提升劳动力市场活跃度方面出台了不少利好政策,尤其注重帮扶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落实就业,也带来了更多就业选择。在好的就业机会面前,一些应届本科生优先选择就业。大家回归理性,不再盲从考研了

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

部分高校专硕、学硕比例的调整,客观上增加了一部分学生的读研经济成本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的人数。

有专家认为,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国家补贴少,学费通常也更贵。很多人计算过经济账后决定放弃考研

研究生质量控制越来越严格

与本科生以知识性学习为主不同,研究生是探究性学习。随着研究生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尤其是论文外审等措施的落实,导师与高校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要求。

今年以来,部分高校陆续宣布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延长硕士、博士就读年限。也就是说,往后读研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并不等于就能顺利毕业,于是一些人也会谨慎考虑到底要不要读了。

高校延长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教育部严控研究生论文审查、加强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这些举措都加大了毕业的难度,犹如为研究生加上了一道“紧箍咒”。对于指望通过考研镀金的同学来说,似乎也成为一道劝退的门槛。

考公考编出国留学等分流了考研人群

近些年,考公考编持续升温。据统计,2023年度国考计划招录3.71万人,近260万人报名过审,比2022年新增76.07万人,增幅达41.41%;2024年度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共300余万人报名过审,比2023年新增43.53万人,增幅为16.76%

读研究生未必有一份期望的工作,但考公考编就可以直接达到目的,于是在不能兼顾的情况下,有的人就直接放弃了考研。

此外,随着疫情的放开,出国需求释放,赴外读研人数有了上涨,这也给考研人群带来了分流。

3

让“考研”逐渐回归理性

考研报名人数连涨8年后首降,反映出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认知越来越回归理性。

归根到底,社会对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能够沉下心来投身在科研事业里的研究生只是少数。

在研究生持续扩招之时,很多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并没有跟上,导师数量也严重不足,反而降低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长远看来,控制和缩减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让少数更合适的人真正投身高水准的科研工作,对社会发展、资源分配都是利好之举。

一些应届本科生可以优先选择就业,日后有机会再以在职攻读等方式获取硕士研究生文凭,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人生规划。

事实上,一个积极、包容的社会,应该把职业生涯发展的选择权交还给青年人,而不是仅仅提供有限的“成功学模板”。从让青年人有得选,到每种选择都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还需要全社会做出更多的努力。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