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张某银行上海分行出具的《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在网上流传,让不少炒房客睡不着觉了……

▲网络流传的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
告知函表示,由于借款人没有履行合同第四项“贷款用途”的相关规定,银行宣布合同项下的全部贷款提前到期,并限期归还全部贷款本息,否则立刻视为逾期,将开始产生罚息。
这一情况不是个例,据记者了解,近期,全国各地均有不少违规挪用银行信贷买房的投资者,被银行勒令提前还款,北京有人因此退了刚买的学区房,上海、深圳也有人在四处求助咨询,打电话质问自己的中介公司,或者不得不紧急脱手房产筹款……
一场针对挪用经营贷炒房的围剿,正在自上而下地发起,并迅速席卷了国内多个热门城市。
“这次力度真的很大。”一位股份银行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尤其是国有大行,正在逐笔严查贷款,严禁资金违规流向楼市,排查范围已从经营贷、消费贷等个人信贷产品,拓展到了普惠口径的小微企业贷款。
银行的经营贷、消费贷到底是什么?它们怎么会变成了炒房客的“子弹”,以及监管者的重点整治对象?
1
“利差”助推下,经营贷走向前台从历史上看,经营贷、消费贷们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关注,一夜之间它们彻底暴露在阳光下。
实际上,这些产品都是非常传统的银行贷款品种,从用途上看,消费贷主要用于个人购买汽车、教育以及旅游费用等等,而经营贷则主要用于个人资金流转、购置或者更新经营设备、支付租赁场所租金、商品房装修等经营活动。
“这两项贷款一般都是用于个人短期的资金拆借应急。”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原本贷款的额度也比较小,基本为房产评估值的50%,贷款周期比较短,一般在1年以内。
更重要的是,这类贷款的利率还比较高。比如,2017年的时候,深圳部分银行的消费贷、经营贷的利率都在6%至7%左右,甚至有的高达10%,拿这个“周期短、成本高、额度小”的资金,去投资“流动性差、单体价值高”的房产,可以说是很不划算、很不理性。
因此,过去的很多年里,较少有这类资金流入楼市,自然也就未受到监管层的重视,但这个情况在2020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这类贷款的利率降低了,特别是与住房按揭贷款相比,存在明显的利差。2020年起,银行的消费贷、信用贷等主流利率降至4.36%,但是住房按揭贷款利率都在5%以上,二套房还要再高60个基点左右。
其次,这类贷款的期限变长,额度也增加了。其中,个人消费贷的最长期限可申请到5年,而个人经营贷则可申请到10年,额度能超过千万元。此时,通过循环放贷、先息后本等多种“操作手法”,就可以打造出一个购房款的“蓄水池”。
“种种因素助推之下,活生生将一个非主流贷款产品,逼成了一个主流产品。”李宇嘉总结说。

▲图/新华社发
也许有人会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近年来消费贷、经营贷的诸多改变,给炒房客们留下了可乘之机?
实际上,这本是政府采取的一种金融扶持政策,为了避免中小微企业受到疫情冲击导致资金链断裂。
谁也没想到,却“阴差阳错”地被钻了空子,令炒房资金披上了实体融资的马甲,堂而皇之地流入了楼市,中小企业的资源反遭进一步“挤出”,严重背离了政策的初衷。
2
躲避监管的“马甲”“从去年开始,部分重点城市的楼市有明显过热趋势,并且出现‘市场过热’‘违规资金入市’之间的恶性循环。”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根据深圳某公司中介人员的介绍,市场上通行的做法是,先通过过桥融资,将房子全款买下,然后申请利率更低的经营贷、消费贷,将过桥融资的资金还掉,从而绕开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绕开没有流水无法贷款的规定,实现低成本融资炒房的目的,让限贷政策彻底“落空”。
不得不说,经过中介这一通“精心设计”的操作,监管的效果确实被明显削弱了。
从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截至2020年底,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4.44万亿元,同比增长14.6%,房贷余额确实出现连续29个月的回落,这符合目前严监管的态势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