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教育频道 > 出国 > 正文

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逾八成选择回

2019-09-18 14:40 来源:湖北广播网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教育在“引进来”的同时大踏步地“走出去”,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等举措,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加强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

以开放的心态走出去

“刚到国外,身边所有人都在说英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音,连重音都不一样,听起来真的有点晕。”

“老师,那您是怎么适应的啊?”

“没有捷径,只能硬着头皮去听,就像做英语听力一样。一旦融入了,就很快能理解,包括里面的专业词汇。”

……

开学伊始,面对十多位研究生,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教授王超讲了一堂生动的“思想第一课”。

王超是材料力学领域的青年学者,一直关注材料和力学的相互作用等关键问题。几年前,他曾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攻读博士。

“有时候,国际交流是种很好的互补。联合科研,会让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科技工作者产生‘化学反应’,迸发出新的研究成果。”王超说,彼此交流、相互学习能促进双方对科学问题产生全新的认识,从而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国际科研生态。

博士三年级的赵一凡正在准备申请出国留学,这堂课她听得格外认真。“听了老师的故事,我想以后出国学习,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要努力开拓学术视野,积累科研经验。”

“有大担当才能成就大事业,科技报国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共同的追求和梦想。”王超说,眼下国家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给予的条件和环境都是前所未有的,“应当说,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数从最初一年选派数百人,发展到2018年的3万余人;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从不到千人,发展到2018年的66.2万人。

如今,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代正在见证新中国70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留学人才“归国潮”,2018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51.9万,从改革开放至2018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365.1万,逾八成选择回国发展。

培育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那是我的‘高光时刻’。”回忆起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的那一刻,今年刚入学昆山杜克大学的齐远航说,“主席希望我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他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

齐远航毕业于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今年初,他和同学们一起给习主席写了封信。“在我们学校,中文是必修课。”齐远航说,“给习主席写信,就是想告诉他,意大利有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并且在很努力地学习汉语。”

“在意大利,很多大学都有中文专业。”今年23岁的喜想来自威尼斯大学中文系,现在是苏州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的最后一年,她来到苏州这座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水城做交换生,最后干脆留下读研。

“一开始,我每天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选中文专业,为什么会来中国?”喜想说,“我曾以为自己是为了工作,但后来我明白了,跟工作没有关系,我只是爱上中国了,我舍不得离开这里。”

“每次从威尼斯回苏州的时候,反而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喜想打算毕业后在苏州为意大利企业当翻译,她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今年8月,在学校“金钥匙计划”的全额资助下,东南大学的经济困难生郑平洋前往意大利都灵,参加联合国青年领袖暑期精英班。

“很遗憾,我没有那么勇敢,没能用英语公开发言。”这个来自安徽农村的女孩不无失落地说,“也许是因为恐惧未知,也许是因为害怕失败,怕丢掉那点自尊心。但我看到了各个国家的优秀同学开朗、积极、勇于尝试,他们鼓励我大胆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这次经历大大拓展了我的认知半径,让我明白,要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郑平洋说。

开门办学,融通中外

走在高校林立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你很容易错过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学校和周边街区难以看出明显的区隔,这里就是中英合作创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