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市公安机关受理的电信网络诈骗警情中,网络兼职诈骗警情数排名第一,前年发案最高的则为网络购物诈骗。发案数排名第二至第五的诈骗案件依次为购物诈骗、冒充客服诈骗、贷款诈骗和交易诈骗。在涉案资金数量方面,投资诈骗超过前年的冒充公检法诈骗,是今年骗钱最多的诈骗类型,排在第二至第五的依次是冒充公检法诈骗、交友诈骗、冒充客服诈骗、兼职诈骗。
该负责人表示,网络转款依然是资金流失的主要渠道,占比超过95%,转款渠道主要包括微信、网上银行、支付宝、手机银行等。受害人则以16至35岁的青年人为主,占比超七成,是受侵害最严重的群体。原因是该部分人掌握有一定量的资金,又熟悉网络操作,易成为电信诈骗中招对象。
网络兼职诈骗
2018年10月29日下午,宋玲在微信群中看到一则网络刷单兼职消息,为增加收入,她主动添加消息中昵称为“金牌客服”的QQ号为好友。“金牌客服”给宋玲传来资料,内容是介绍兼职流程及报酬情况。考虑到收入可观,宋玲开始接单。
按照资料提示,宋玲扫描“金牌客服”发来的二维码,支付1675元虚拟交易费,但“金牌客服”却称她操作失误,要求重新操作。再次支付1675元后,宋玲发觉异常,决定退出,要求对方退款。
“金牌客服”给宋玲另一名客服的QQ号,让她联系退款。可“退款客服”称宋玲支付宝的借呗额度尚未清空,导致退款异常,要求她在借呗上借款25000元并提现,还发来了一个二维码让她扫描。宋玲借款、提现、扫码后,却发现自己刚提现的25000元钱全部被转走。“退款客服”解释为系统原因,钱被冻结,要求宋玲再次通过微信付款3500元。“退款客服”告诉宋玲,第二天中午会主动联系她退款。可到了约定时间,客服却再次要求宋玲转账汇款。意识到自己被骗,宋玲立即赶到派出所报警。
民警点评:骗子先是承诺有偿刷单,并在第一单返还本金和报酬,实际上这只是诱饵,接下来会逐步增加每次任务的数量和金额、随意调整每单任务数量等,导致受害人血本无归。最近还出现了完成指定任务支付佣金却不返还本金的情况,实际上这是“放长线钓大鱼”,目的是为了骗取更多的钱。市民要牢记,网络刷单是违法行为,凡是要求先给对方付款的兼职行为,可能都是诈骗。
网络购物诈骗
2018年11月19日晚上,邓勇在家中利用网游放松时,一则代打装备的消息引起他的注意。苦于没有好装备的邓勇当即与消息发送人取得联系。交流中,对方称需要支付97.5元可获取装备,费用可以存在中间平台上,待需要的装备交付后,再确认支付。
邓勇按要求操作后,消息发送人却称邓勇的芝麻信用分不够,看不到支付钱款,还发来一个二维码,称扫码提高芝麻信用分。邓勇扫描二维码,却支付487.5元到对方账户。消息发送人称只收取事先约定的好处费,其他的钱将退还。接下来,对方继续以信用分不够为由,要求邓勇多次转款,邓勇先后支付1.5万元。完成了最后一笔支付后,对方告诉邓勇第二天联系交付装备,随即下线。
邓勇等待领取装备时,对方再也联系不上。发现自己被骗,他拨打110报警。
民警点评:骗子在网上散布出售物品的信息,待有买家联系时,便以“平台故障”“本人代发”为由,通过微信、QQ私下交易,收到买家钱款后,既不发货也不退款。市民朋友要注意,购物要到正规购物网站,并通过网站进行支付,私底下“一对一”交易风险较大,要谨慎选择。
冒充客服诈骗
2018年11月20日,杨娜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一家快递公司北京总部“客服”,电话中客服表示,杨娜运送的包裹丢失,希望与她理赔协商。“客服”还称最高可达3倍赔付。
考虑到自己购买的物品迟迟没到货,杨娜信以为真,与“客服”成为微信好友,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并填写个人信息。“客服”表示公司和支付宝有合作,可快速理赔。询问了杨娜的芝麻信用分及蚂蚁借呗额度后,称其信用分不够,要提升额度,方法是通过借呗借钱后进行虚拟交易。就这样,杨娜从借呗提现,支付给“客服”7万元。“客服”继续要求杨娜转账,杨娜感觉异常,拨打110报警。
民警点评:这类诈骗来电一般是在网上交易完成后的1至2天内拨打;诈骗电话通常为170、171开头;骗子取得受害人信任后,再利用QQ、微信发送钓鱼网站链接,再以验证超时、操作失误为由,诱骗受害人多次提供验证码,分多次转走受害人银行卡里的钱;诈骗分子一般是诱骗受害人点击钓鱼网站盗取银行卡信息,或指引受害人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扫描二维码等手法骗取转账。
贷款诈骗
2018年11月29日,黄丽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借贷平台“客服”,“客服”询问黄丽是否需要快速放款,满足资金需求。急需资金周转的黄丽当即表态需要,扫描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后,对方称要收取一半的包装费,黄丽为此支付4400元。
第二天,“客服”联系黄丽,告知其公司财务不同意,要求补齐包装费。黄丽想退款,却遭到对方拒绝。随后,“客服”又先后以手续费、解冻费、风险保证金为由,要求黄丽转款,过程中还称银监会、国家反洗钱中心介入,要求缴纳保证金和账户认证费用。就这样,黄丽先后14次转款超过12万元。家人知道后,明确告知她受骗,黄丽随后拨打110报警。
民警点评:此类骗局主要是针对遇到资金困境,通过银行等部门无法获取贷款的人员。犯罪嫌疑人往往打着利息低、放款快、还款方便等旗号,在办理过程中要求受害人支付手续费、保证金、风险保证金等,有时还会制造监管部门介入的假象要求转账汇款。市民朋友如需贷款,请一定选择正规渠道,凡是在放款前称需要缴纳费用的,都是诈骗!
交易投资诈骗
2018年9月,李清进入了一个期货投资交流微信群,由群主给群成员提供期货信息。连续观察了十余天,李清添加了群内一个活跃度很高,昵称为“水果”的人为好友。“水果”自称可获得高收益,沟通一段时间后,李清觉得两人已经相互熟悉,便询问对方收益情况。“水果”骄傲地说,不到一个月,自己赚取了10倍以上的利润。“水果”还许诺,只要李清给一定金额的数字货币给自己打理,就可以每天坐享利润,一个月最低盈利40%,且稳赚不赔。
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李清开始信任“水果”,并交给他价值47000元的数字货币,请他帮助操作。操作期间,“水果”多次引诱李清追加投入,但被拒绝。李清询问盈亏情况,“水果”一直称正在盈利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清发现,仅10天,“水果”盈利3万元,于是对“水果”深信不疑,且也没有要求“水果”支付利润。11月上旬,她突然发现“水果”再也联系不上,于是拨打110报警。
民警点评:犯罪分子通过微信、QQ等渠道散布消息,获取当事人信任后,诱导当事人在其自身搭建的交易平台上进行产品交易,并不断鼓动当事人加大投入,以此骗取当事人资金。市民从事网上交易时,要到正规网站或者平台操作,不要一味追求高利润、稳赚不赔等而将账户、资金交给他人。
交友诈骗
2018年10月30日,马美在某大型相亲网站上认识了名叫王德的男子,两人互加微信好友,在网上相识一个月,未曾谋面。11月23日深夜,王德通过微信电话让马美帮他在指定网址上注册账号。王德故作神秘地告诉马美,自己从事该网站维护工作,该网站有漏洞,可以稳赚不赔,要求马美帮忙操作。
王德自称维护的网站是金沙娱乐场的网站,还称自己投钱,请马美联系客服充值下注。帮忙操作几天后,马美自己注册了账号,第一次充值5万元后,赚取3800元全部提现。马美对王德的话信以为真,先后投入25万元。但当她想要提现时,却遇到障碍。马美联系客服,客服称需充值35万元升级为白金VIP会员后方可提现。微信语音联系王德得到同样答复,马美便凑足35万元充值。当马美追问客服何时能提现时,客服却称还要再次充值50万元。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马美拨打了110报警。
民警点评:婚恋网站上的高富帅,手机微信里的白富美,条件合意、谈话贴心,遇到这样的朋友,很多人都不会拒绝。殊不知,这些优质的条件,都是骗子精心设计而来。市民在网上交友时,要注意分辨,切勿被突如其来的幸福冲昏了头脑,掉入骗子设计的“甜蜜”陷阱。
策划:鲁艺兵 撰文:杨槐柳 冯威 胡子昂 王威 姚传龙 摄影:应后威
升级骗术蹭热点
骗子作案手法还会不定期更新
随着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不断深入,市民的防范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为了骗到更多的钱,骗子也会对其骗局进行更新升级,有的是变更剧本内容,有的是“蹭热点”设置新的骗局。
升级版:
假警察称安装应用程序可防账户被冻结
2018年11月29日,雷琼接到自称是武汉市通讯管理局“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她在北京办理的手机号涉嫌诈骗,已被起诉,并报出手机号码。对方报出的手机号码雷琼并不知情,“工作人员”称其个人信息被泄露,要求她两个小时内报警处理,还帮她将电话转到了大兴警方。
接电话的“马警官”添加雷琼为QQ好友,发来一张“警官证”照片后,要求视频连线进行笔录,且整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人打扰。视频联通后,对面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楚对方长相。做完笔录,“马警官”告诉雷琼,她涉嫌洗黑钱,将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银行账户也要被冻结。
听到这些,雷琼六神无主。“马警官”则表示可以帮其申请报账单,以配合检察院调查。雷琼报告了自己名下银行卡账号及余额后,“马警官”要求雷琼前往银行,远程帮其加装防冻结保护程序,但要求雷琼在距离银行25米时,再次联系。
快到银行时,雷琼联系“马警官”,“马警官”发来网址链接,要求她登录下载“公安警护”软件,并注册登记。雷琼下载软件后,在其中填写了个人信息、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随后,“马警官”称自己权限不够,将电话交给了领导“易科长”,“易科长”在电话中告诉雷琼,办理防冻结程序还需要在蚂蚁借呗中借款。雷琼按对方要求借款1300元并转到自己的银行卡内。操作完成后,“马警官”称防冻结程序已经办好,要求雷琼3天之内不能查询银行卡余额,也不准接受当地警方调查,每天早晚还要报告自己的动向。
第二天,雷琼收到短信后发现,自己银行卡内24000余元资金被分批转走。意识到受骗,雷琼拨打了110报警。
民警点评:千方百计让当事人相信自己涉嫌严重犯罪,已经被通缉,是此种诈骗手法最典型的特征。一旦当事人相信,便可能会任由摆布,包括自我隔离、往“安全账户”汇款、开通网银审查资金等。此种手法危害性较大,曾连续多年是每年骗钱最多的骗局。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真有涉案嫌疑,警方会对相关人员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在采取措施前通过电话中告知当事人涉嫌何种犯罪,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
蹭热点:
短视频点赞兼职被骗
2018年11月23日下午,王仙被一个网友拉进了短视频APP交流群,群内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点赞关注短视频赚取佣金的人。看到对方谈论收入,王仙也联系群管理员,要求从事兼职。
对此,群管理员要求王仙上传身份证号、名字、手机号、QQ号审核。缴纳83元的审核费后,王仙被要求联系“老师”。添加“老师”QQ好友后,“老师”又要求王仙交审核身份费、马甲费、管理费、手续费等,先后要求王仙转账7500元。
可王仙在等待领任务时,却发现对方已经联系不上。确认受骗后,王仙拨打110报警。
民警点评:随着短视频的流行,兼职短视频点赞员的信息也在QQ群、朋友圈里出现,同时以兼职短视频点赞员为由实施诈骗的案件也不断地发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骗子也会见缝插针,但只要牢记“凡是兼职要求先支付资金的都可能是诈骗”,加强防范意识,就能识破骗子编造的“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