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科技频道 > 互联网 > 正文

书写高质量脱贫的长沙答卷

2019-09-17 22:44 来源:湖北广播网

书写高质量脱贫的长沙答卷

  ▲宁乡市黄材镇易地扶贫搬迁“千手爱心”大屋。

书写高质量脱贫的长沙答卷

  ▲突出抓好产业精准扶贫。图为长沙县路口镇果苗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参与项目的175户贫困户年增收超3000元。

  (本文图片均由长沙市农村农业局提供)

  王 晗 刘 帅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了脱贫攻坚战总攻令。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山水洲城长沙,发起了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最后冲刺,一份历史答卷正在书写。

  水泥路通村,危房变新居,产业从无到有,百姓腰包鼓了……随着扶贫举措精准注入,长沙一批批贫困村摘掉了穷帽子,满怀梦想与期待,加足马力奔小康。

  目前,全市已实现84个省定贫困村退出,4.21万户、12.7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今年预计再减贫6640人。

  从“图温饱”到“图发展”,如何以更高的战略高度和更远的发展视角,实现高标准、高质量的脱贫攻坚?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沙的山乡田野,找寻答案。

  严作风

  干部务实,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沩山深处的宁乡市沩山乡沩水源村,平均海拔超过600米。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子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清贫。

  一年半以前,熊训忠坐在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的办公室,有人喊他“熊主任”。他的工作,是开展政研和宣传工作。

  驻村的第二个年头,熊训忠早习惯了挽起裤腿坐在田埂上和村民拉家常,大家都叫他“熊书记”。他的肩上,多了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责任。

  2018年3月,熊训忠开始担任沩水源村第一书记。为了摸清“家底”,他带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每天走村串巷、登门入户,一次次地遍访、回访,往往是清晨出门,夜晚回归。每个月除了回长沙联系扶贫工作的几天,他几乎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到了沩水源村。

  建档贫困户张玉珍,前些年受丈夫病逝的打击,意志消沉。熊训忠和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两个女儿读书的问题是她家最迫切的需求。工作队不但帮她协调到了孩子们学业资助,还帮扶她搞起了种植养殖,去年一年增收3万多元。

  “简单地为村民争取些资金和物资,那是治标不治本。”几番调研,熊训忠发现,独具高山小盆地气候的沩水源村特色农业基础薄弱,产品品牌效应不强。

  2018年下半年,在湖南湘江新区、长沙市委组织部、长沙市财政局三家后盾单位的指导下,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将481亩黄桃基地收归集体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经营,对蔬菜基地实行“公司+农户”运营,并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提出了“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上、群众富在产业上”的致富路子。

  “过去农副产品‘养在深山人不识’,现在成了省会供不应求的抢手货!”村民高贱良在外打工多年,去年回村当上了黄桃基地管理员,感慨万分。

  金井茶叶来了,步步高来了,湘江集团来了……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彻底打破了昔日产业发展的瓶颈。

  仅仅一年多时间,沩水源村以黄桃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基地风生水起;137户5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36户513人摘掉了“穷帽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百万元;熊训忠的私家车也跑了近5万公里。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在长沙,像熊训忠这样的扶贫干部不胜枚举。

  近年来,长沙把选派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为目标,确保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精准、帮扶扎实、成效明显、群众满意。

  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带头开展“三走访”活动,到全市贫困人口集中的11个乡镇调研督查脱贫攻坚。市本级调整安排驻村帮扶工作队40个,派驻驻村工作队749个,工作队员1805人,安排结对帮扶干部36973人,实现省定贫困村及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与此同时,长沙市聚焦脱贫攻坚挥好“指挥棒”,先后制定了督查、巡查、考核的系列规定,全面部署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动真碰硬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

  贵精准

  苦练“绣花”,“插花式”扶贫不留死角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