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生多一些幸福
安宁市城乡居民养老金发放。
工伤保险宣传进入工地。
美编 王丽娜/制图
昆明大学生创业行动创业成果暨产品交流会在昆明滇池学院举办。 本组图片由市人社局供图
人社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昆明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赵云川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明市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变化。
抓好民生之本
促进就业稳定
回首70年,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昆明市劳动就业领域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一举打破“通包统配”模式,昆明市企业与劳动者逐步开始双向选择,全市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就业制度改革就此拉开帷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目标,昆明市的就业改革进一步被市场机制所覆盖。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昆明市积极响应,初步形成了以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就业援助为主体的就业政策框架。2007年,《就业促进法》颁布,昆明市2012年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出台《昆明市就业促进条例》,全面规定了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为促进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
2012年,昆明市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表彰为“全国就业创业工作先进集体”。就业体系不断完备。将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列入昆明市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民生”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就业服务标准化体系,形成了布局合理、层级清晰、特色鲜明的体系格局。建成了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使求职者、企业和创业者通过互联网就可查找招用工信息和创业项目,获取就业服务。
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劳务输出工程,压实“县、乡、村” 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三级主体责任,积极搭建劳务用工平台,实施高校毕业生“千企万岗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落实“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就业见习等措施,全市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困难高校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大力推进创业孵化服务园区建设,累计建成青年大学生创业示范园23个、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80个,率先在全省形成了门类齐全、功能配套、服务完善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2012年,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实施“泛海扬帆昆明大学生创业行动”项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为在昆创业的大学生及小微企业提供创业资助和培训支持,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230万元,扶持创业企业(项目)668个,带动就业1.1万人。
就业压力有效缓解。围绕省“四个一百”“五网”建设、市级300项重点、2110项固定资产投资等项目,立足企业需求,着力培训一批、就业一批,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提升和就业岗位的稳定。
就业扶贫成效显著。高位推动务工增收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市务工增收脱贫攻坚分指挥部,由市人社局具体承担工作任务,下发了《昆明市主城区精准帮扶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夯实民生之基
筑牢社保托底
国家从1984年开始,在国有企业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社会保险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先后建立了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险种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通过参保公平、充分享受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