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湖北省委宣传部昨日举行“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北开放体制不断完善,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折,进出口总额70年来增长了600多倍,实现历史性跨越。湖北省商务厅副厅长陈华荣在会上介绍了湖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
开放体制不断完善
发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湖北省在对外开放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折。
20世纪80年代起,湖北大胆探索、率先开放,1981年成立全国首家中美合资企业——湖北派克密封件有限公司,1984年聘请新中国第一位洋厂长——伯恩特·格里希,1996年成立华中地区首家外资银行——法国兴业银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的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2007年6月,湖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思路,时隔5个月,“开放先导战略”被郑重写入省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开放上升到战略高度。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湖北自贸试验区,确立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全省上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以湖北自贸试验区建设引领全省开放发展,湖北对外开放实现了大踏步前进。
面对开放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湖北省将推动实施全省开放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和湖北版“开放100条”,加快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设对外开放先行区。建设国家一流口岸,打造中部国际物流中心、内陆口岸经济高地,形成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贯通融合发展枢纽。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推动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
从1953年的0.82亿美元,到1978年的1.73亿美元,再到2018年的528亿美元,湖北进出口总额70年来增长了600多倍,实现历史性跨越。外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出口商品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副产品、资源类传统行业为主,升级为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外贸活力显著增强,市场主体由“国”字号一家独大,转变成民营企业为主导,全省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万家;市场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湖北产品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70年来,湖北使用外资成绩斐然。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771家,实际使用外资981.5亿美元,居中部首位。1987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湖北设立长江西门子电传机维修中心,成为第一家在鄂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截至今年6月底,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96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96家,居中部首位。
70年来,湖北“走出去”蹄疾步稳。从1978年湖北工程队赴加纳承接阿菲费水利灌溉工程,到2018年完成营业额64.4亿美元,湖北对外承包工程稳居全国前列。从1984年投资100万建立“中国—卢旺达发展稻米合营公司”,到累计非金融类境外企业85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69.4亿美元,湖北境外投资已遍布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
开放平台渐成体系
1978年,武汉海关复关,湖北陆运口岸开放;1980年,武汉港、黄石港对航行国际航线的国轮放行,湖北水运口岸开放;1987年,武汉至香港直航包机开行,湖北航空口岸开放。
截至目前,湖北共有国家批准的开放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5个以及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15个。69条国际客货运航线贯通四大洲;阳逻港水上航线直达日本、韩国、越南;中欧班列辐射亚欧34个国家70多个城市,水、陆、空立体开放的口岸体系基本形成。
2018年,湖北入境游人数接近400万人次。截止到2018年底,全省共有来自178个国家(地区)的在校外国留学生20776人次,总数位居全国第8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先后承办了武汉网球公开赛、第五届男子篮球亚洲杯赛、东亚杯足球赛、21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等26项大型国际赛事,今年还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2018年,湖北出境游超过150万人次。截至2018年底,全省企业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700多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湖北积极践行“外事为民”理念,加强领事保护宣传,完善境外湖北公民和企业安全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和“一带一路”建设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了对外交流合作顺畅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