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15日电 题:大九湖之变——神农架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样本解读
作者 翟兴波 李济东
“一泓清水,四围青山,云间湿地,世外桃源。”8月11日,一群游客徜徉神农架大九湖畔,为其诗意、恬静之美震撼,惊呼“湖北的呼伦贝尔、梦中的香格里拉”。
20公里外,是大九湖生态移民搬迁而建的坪阡小镇,明清川鄂风格的房屋整齐排列盐溪河两岸,俨然“湖北小丽江”。置身其中,仿佛走入历史画廊,“盐道”“水街”文化贯穿其中,让游客们流连忘返。
为了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神农架干部群众探索了近半个世纪。
从垦荒伐木围湖造田到生态修复湿地重现——大九湖曾徘徊生死边缘
“九湖九溪九道河,九山九梁九字号,九孔九洞九坎坪,九湾九坝九重天。”清晨,骤雨初歇,大九湖山峰间萦绕着薄薄的雾气,氤氲成一幅水墨画。
群山怀抱里,草甸开阔,9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镶嵌其中,错落有致,波光如镜。湖畔,不知名的各色野花迎风摇曳,虫儿在草丛中浅吟低唱。
游人沿着湿地栈道蜿蜒前行,心旷神怡。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个风光绝美的湿地曾经伤痕累累,一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上世纪60年代,神农架是华中地区重要的林木采伐区,大九湖也被轰鸣的伐木机器惊醒,众多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大自然上千百年积蓄的森林,遭到破坏。
之后,大九湖变身高山牧场。1986年至1992年间,通过开挖深沟大渠,大面积开垦人工草场,兴建了梅花鹿场、细毛羊场。但畜牧业未能像当时人们所预期的那样,支撑起大九湖的经济发展。
2001年,迫于生存,当地喊出“让湖泊腾地,让湖水让路”,开始进军湿地。通过围湖造田,引水出山,大九湖建起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几经风雨,人们发现大九湖仅适宜种植萝卜白菜,碍于交通,往往丰年也难卖出好价钱,而面源污染与日俱增。
“一次次的开发活动在当时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增产增收的作用,但同时重创了大九湖的湿地生态。作为汉江一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大九湖湿地水面一度消失殆尽,各类珍稀植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湿地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神农架林区政府副区长、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文华说。
痛定思痛。我省将大九湖湿地保护与利用纳入重要日程,确立了“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大九湖湿地的保护力度。2006年9月,大九湖成为全国第四个、华中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0年6月,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跻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从竭泽而渔到生态移民搬迁——把大九湖还给自然
恢复性保护后,大九湖7万亩湿地、草甸及灌木丛重现天地间,迅速成为全国游客的“打卡地”。
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夜宿大九湖”成为神农架旅游新时尚,更带火了当地农民自办的农家乐。仅此一项,即使不擅长烹饪的农户,年收入几万元甚至10多万元都不稀奇。
但污染也随之而来。大九湖地处盆地,湿地生态的自净能力有限。为排除人为活动带来的污染和干扰,2012年,省委、省政府在神农架召开现场办公会,提出“继续支持大九湖实施湿地生态移民搬迁”。
2013年,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开始实施。按规划,1400多名大九湖村民将整体搬迁到20公里外的坪阡村一组,政府在这里集中建设一个旅游小镇。但是,搬迁计划遭遇前所未有阻力。
村民莫如阶一家,原来住在大九湖湿地1号湖附近,拥有10多亩地,靠种蔬菜年收入3万多元,得知要搬迁征地,一家人坚决不同意。夫妻俩担心坪阡发展不起来,不好做生意,自己又失去了土地,生活没有着落。
“热土难舍,故乡难离,没有谁愿意离开祖祖辈辈辛苦创业的家园。更何况,面对湿地旅游吹来的富民春风,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沐浴其中,便要匆匆离去,大家都难以割舍。”大九湖镇党委委员黄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