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评论员 蒲丹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手心和手背都是被石头划出的血口子,但工人们的脸上笑开了花。”跳跃纸上的这段文字,是记者笔下田凤坪村“绝壁引水人”的生动定格,也是记者深入一线为民书写的最佳写照。
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缺水是困扰世世代代田凤坪村人的闹心事。为解决饮水难题,该村“尖刀班”和群众决定向绝壁要水。恩施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不惧艰险深入现场报道,向全社会呈现该村干群绝壁引水全过程,引发广泛关注。日前,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先后予以转载或报道,新华社客户端对其报道后,浏览量已经突破百万。
新闻背后,饱含着记者情系民生的深情和为百姓呼号的担当。
情系民生,新闻自有温度。水是生命之源,田凤坪村村民深受饮水困难之苦。获悉该村“尖刀班”要带领当地群众向绝壁引水的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随施工人员一道乘坐自制吊篮,从250米高的悬崖绝壁下到人迹罕至的出水洞,手脚并用、艰难摸索,直至找到水源。
这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要求的有力诠释。脚上的泥土、身上的汗水,是“绝壁引水”记者一行下基层走一线的见证,也是他们写出引发逾百万人次关注的新闻之奥秘。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写出冒热气儿、有温度的新闻,或“让我们泪流满面”,或“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情系民生,方能不负使命。记者笔下,有天地风云,有人间冷暖,有家国情怀……记者是那座将人民心声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的桥梁。通过记者手中的笔和镜头,“绝壁引水”报道让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干群齐心攻克“难中难”的感人事迹,成为脱贫攻坚战场更多干群奋斗的力量源泉,让更多的“凡人微芒”照亮每个人前行的道路。新闻的力量、记者的使命正在于此。
新闻界知名学者喻国明有言:“造就一篇好新闻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机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
深以为然。
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脚下有力量,笔下有乾坤——这,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闻记者的集体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