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是打招呼,欢迎的意思;嘠~是危险示警,唔嘠~是严重示警……”
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里,杨万吉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解读金丝猴语言。
野外追踪、辅助繁育、人工饲养,和金丝猴打了9年交道,这个来自云南的汉子,练就了过人的本领。
大山的孩子钟情金丝猴
“吃饭啰!吃饭啰!”
11月30日上午9时许,海拔2300多米的神农架国家公园大龙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杨万吉端着一盆花生,面对大山,扯开嗓子喊着。
喊了十几分钟,山顶的树丛一阵阵晃动,几十只金丝猴蹦跳着下山。不一会儿,它们围到杨万吉附近。
杨万吉将盆子里的花生洒向猴群,猴子们迅速捡起花生,剥开花生壳,将花生米塞进嘴里。几只小猴抢不过大猴,干脆从杨万吉手中抓花生。看着猴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杨万吉笑得像个孩子。“冬季,金丝猴的食物减少,食物的品质也越来越差,不少金丝猴会因饥渴和寒冷死亡。所以每到这几月,我们都会采取人工补食,让它们免受极端天气影响。”杨万吉说。
高高的个子、黑色眼镜,眼前的杨万吉一脸书生气。
1985年出生于云南宣威大山的杨万吉,从小就很喜欢动物。进入东北林业大学,他学的专业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毕业后,他追随师兄师姐的脚步,来到离家一千多公里外的神农架。
“虽说都是大山,但宣威的大山,森林覆盖率远没有这里高。在这里,见到‘神农精灵’金丝猴,我有一种‘梦想花开’的喜悦。”杨万吉说着,脸上漾着幸福的笑意。
野外追踪练就“真功夫”
“他这么高的个子,刚开始进行野外追踪的时候,可是摔了不少跟头,吃了不少苦。”11月29日,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姚辉说。
野生金丝猴不好找,往往出去三四次,才能碰到一回。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因为山里多变的天气与险峻的地形,变得异常艰难。
有一次野外追踪,杨万吉低头在灌丛中钻爬时,一头撞到了一棵小檗上,他却浑然不觉,还是队友开玩笑说“你头上长角了”,他才察觉。把头上尖刺拔下后,鲜血直流,他却跟没事人一样,继续追踪。
2016年夏季的一天,杨万吉和同伴上金猴岭追踪,山里起了大雾,天上还下着雨,三个人追着追着迷失了方向。他们在大山里冒雨摸黑走了两三个小时,到了晚上9点多才走出来。
长时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杨万吉患上风湿病和胃溃疡。今年10月23日,他的双腿膝盖因风湿脓液结块,动了手术。术后恢复了两周,他又投入到工作中。
通过追踪,观察猴群的生活习性,分析粪便、尿液等数据,杨万吉和同事们掌握了金丝猴种群变化趋势,为有效保护神农架金丝猴提供了科学依据。
现在,只要听到山上猴群的叫声,杨万吉就能大致了解它们的心情和状态。
耐得住寂寞才能成为工匠
“在你们眼里,杨万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11月29日,面对这个问题,几个与杨万吉熟识的人几乎异口同声说出一个字——轴。
姚辉说:“他是那种遇到问题,一定要追问到底的人。”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宣教科的文洁说:“我就看到过杨万吉跟姚辉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轴”,杨万吉才能在业务上不断取得突破。“2012年7月16日,维持不到十天的长毛、环环小家庭,于环环视力恢复后宣布破裂……”这是大龙潭金丝猴研究基地工作日志里的一段文字,几年来,这样的日志,杨万吉和同事写了8本、120多万字。
2011年至今,杨万吉与同事合作发表论文8篇,出版《金丝猴日记》等3部专著。
2017年,杨万吉来到姊妹峰金丝猴人工繁育基地,和同事一起,对没有野外生存能力的金丝猴,进行人工配对及辅助繁育。
在一大批像杨万吉这样的工作人员努力下,神农架金丝猴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金丝猴数量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
如今,杨万吉一年里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山上,在他看来,工匠精神,更多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在保护金丝猴的道路上,我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