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教育频道 > 高考 > 正文

厦门名师点评2019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

2019-06-27 22:31 来源:湖北广播网

  台海网6月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梁静)  今年福建高考依然使用全国I卷。第一科语文考试,考生要写一篇提倡劳动的演讲稿。“劳动”不是新热点,演讲稿的形式,厦门考生也反复练过。

  那么,怎么写才能得高分?一起来听听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三位名师的专业分析吧。

2019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驳立结合 树立正确劳动观

  ●林明 厦门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

  以“劳动”为话题写作文,厦门考生并不陌生。从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到今年的两会,“劳动”一直都是热词。2019年1月的厦门市单科质检作文曾要求写一篇“发扬劳动精神,逐梦新时代”演讲稿,从主题上讲,与全国I卷的话题一致。但厦门市质检的材料是例举了历时性材料,主要谈“劳动精神”的继承与扬弃,属于分析阐释型写作。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则设置了共时性材料,要求考生通过演讲,纠正一些同学对劳动的偏差认识,解决“不愿意劳动”等问题,实为批驳分析型写作。两者的写作任务并不相同,不可混为一谈,更不能直接照搬套用。

  具体说来,全国卷的作文材料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阐释为总领,列举了当下社会对“劳动”的认识偏差,意在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此助力劳动教育的开展。其情境设置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语境,给考生留下思辨的空间,延续了全国卷一贯的命题理念。要写好这篇作文,考生应先对“劳动”进行定性,方有利于回应误解,展开分析。

  比如,劳动可以是辛勤劳作、苦干实干,从“铁人精神”到“红旗渠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劳动者手不停歇的实干,才有中国发展的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恰恰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换来的。从这一点上说,劳动永远值得人们尊重。当然,也要看到,一直以来人们对“劳动”的认识狭隘,仅仅停留在体力劳动上;我们的分配制度也不够完善,底层劳动者的高强度低薪资让人们看不到辛勤劳动的等值回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舆论存在“唯智”的不良倾向,忘了“劳可立德”“劳可增智”“劳可健体”“劳可育美”……

  具体写作时,既要对材料中列举的错误观念进行有效批驳,也要注意“同情的理解”,充分考虑这些声音产生的根源,并进行哲理性思考,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之道,把题干中的“希望与建议”落到实处。需要注意,本次作文要求写一篇演讲稿,要有说服力和鼓动性。所以在表达形式上要注意使用个性化的表达技巧,语言要有文学感染力、有辨识度,体现语文的学科性。在切入点上宜从“小我”写起,从“我”的立场和视野提出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入情入理”地帮助同龄人匡正认识,让大家真正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阅读全文

 

厦门名师点评2019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

标签:

责任编辑:王贵溪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