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华清 距离2019年高考剩下不到1个月的时间,深圳市富源学校的“高考移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5月12日深夜,深圳市教育局通报,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学生中,有32名属于“高考移民”,该32名学生被取消在广东省的高考资格,富源学校被行政处罚,2019年高中招生计划减半。
这一结果深圳家长们等了20多天。4月下旬,深圳二模成绩公布,高中生源并不突出的民办学校富源学校拿下了全市前十名中的6个名额,“秒杀”深圳四大高中,大出家长们的意料。随后,家长们发现富源学校的一些尖子生也出现在河北省中学的宣传资料中,更有家长向媒体称,发现富源学校的多名学生在深圳二模考试时间前从河北石家庄飞深圳,考试时间后从深圳飞石家庄,可能是打“飞的”过来参加考试。富源学校在2016年开始跟河北省衡水中学合作办学,家长们怀疑富源学校的尖子生来自衡水。
针对家长们的质疑,4月29日,深圳市教育局在官方微博上回应称“富源学校学生(包括户籍在广东省内深圳市外的)均提供了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及我市学籍管理部门对其户籍、学籍的审核证明,手续齐全、资料完整,符合在深圳参加高考的报名条件”。这一微博下有上千条评论,对比该号其他微博不少是零评论的状态,该微博下的留言可谓民情汹涌,家长们质疑富源学校表面上手续齐全,实际存在“空挂学籍”“人籍分离”情况。当日,深圳市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调查富源学校。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政府教育督查室相继下发通知,要求省内各地做好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省教育厅公布“高考移民”专项治理举报邮箱;省教育厅厅长表态要是高考后还发现“高考移民”,要取消“高考移民”学生成绩;5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通报“高考移民”治理工作进展,33名学生被取消广东省高考资格。
上至教育部、下至各市教育局,对于打击“高考移民”行为态度坚决,深圳市教育局在通报中称,对于“高考移民”行为,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5月7日,贵州省招生考试院通报了3名2018年在贵州省参加高考的学生,实际上是“空挂学籍”,分别被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录取,均已被大学取消学籍,这对于那些抱着侥幸心理运作“高考移民“的学生来说,当得上是血淋淋的教训。
但也有人不理解“高考移民”不被允许的原因。深圳市教育局通报富源学校调查处理情况的微博下面,一条留言点赞数靠前,该留言说“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国籍,何来的移民?心疼这32个努力奋斗的孩子!”在河北省,不少人对于本省考生和广东省考生考同一份高考卷却要比广东省学生更高分才能被清华、北大录取而愤愤不平。
值得指出的是,“高考移民”情况很有可能屡禁不止。经济观察报在5月8日到5月10日发起了有关深圳富源学校“高考移民”事件的调查问卷,685人参与的投票中,42%的人认为高校分省录取本身就是不公平,“高考移民”是在挑战不公平的制度;如果有“高考移民”的机会,48%的人愿意尝试。
为何“高考移民”会被坚决打击?有人认为出现“高考移民”是因为高校分省录取不公平所致,那分省录取的指标还能调整吗?如果不分省录取,又面临哪些困难?能有方法解决不分省录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吗?一系列的追问和回答下来,不难发现,“高考移民”现象折射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制度设计。
争议“高考移民”
“高考移民”现象存在已久,比较常见的是教育资源好的省份学生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而到教育资源较差的中西部地区参加高考。广东省教育厅官网上报道了多起“高考移民”事件,新疆、内蒙古、青海、山西、海南都是“高考移民”流入的重灾区,有的是家长个人操作,有的则是机构集体操作。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高考前,新疆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对市内两所民办高中进行突击检查,发现持有自治区外身份证的690名学生中,有590人是“空挂学籍”,属于“高考移民”。
广东省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来看并不算落后,省内高考竞争也比较激烈,按道理不应该成为“高考移民”的流入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经济观察网记者指出,深圳市富源学校的“高考移民”事件较为特殊,很有可能是学校为提高知名度而进行的买卖生源,过来参加高考的学生成绩较为拔尖,而河北省的高分竞争激烈,这些学生过来广东参加高考反倒比在省内容易被录取到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