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教育频道 > 出国 > 正文

来华留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品牌

2019-10-04 20:54 来源:湖北广播网

  继承中国古代接受和培养“遣唐使”的传统,并借鉴当代发达国家“通过留学生教育不断向世界传播本土文化、提高本国影响力”的作为,1949年以来,新中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教育”,这既是对来华留学事业的肯定,也指明了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中国的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经历了起步奠基、稳步调整、快速发展三个阶段。

  70年来,来华留学事业在规模方面不断拓展和扩大,在质量方面不断增强和提升,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服务能力和规范管理方面不断改善和提高。

  70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已构建成为“规模庞大、学科齐全、多级覆盖、模式多样、面向全球”的现代化国际教育体系,全球性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70年来,来华留学活动成为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增量基本稳定,层次稳步提升,分布趋于合理,品牌逐渐确立,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

  70年来华留学稳步调整、快速发展

  1949—1977年,起步奠基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来华留学工作。当时,我国主要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对外交往。根据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会议研究决定,1950年底到1951年初,来自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5个国家的33名留学生陆续入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留学生。

  1954年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之后,新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在亚非拉民族运动中独立国家的建交日益增多,截至1969年达到51个,相关国家留学生相继来华,留学生国别来源日益丰富。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少量接受来自西欧、北美和日本的留学人员,留学生国别来源由点及面覆盖到各大洲。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截至1978年与我国建交国家迅速增至117个来华留学生人数随之逐年增长。

  在拥有了原子弹、人造卫星、核潜艇、运十飞机和银河计算机等一大批为国立威的成就基础上,中国先后招收和培养了12800多名外国留学生,为其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一是在配合国家外交布局的进程中,促进并加深了各国来华留学生对新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对于来华留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奠基性和开创性作用,三是为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机构、制度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性铺垫与经验性积累。

  1978—2000年,稳步调整阶段。1978年12月之后,改革开放政策逐渐盘活了内地经济市场和社会资源,来华留学教育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伴生现象,逐步焕发生机与活力,继而进入了以中美建交为标志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相互增派留学人员的时期。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对于具有规定的学术水平者,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来华留学生学位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步入正轨,也是来华留学生结构层次不断提升和优化的新起点。

  从1984年起,我国招收来华留学生的类别已经涵盖语言生、学历生、进修生和研究学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领域体制机制的探索、调整和改革,初步建立起了来华留学事业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在相继推出“211”“985”等重点高教建设项目、推动高水平大学发展建设的同时,高校获得相关办学自主权,成为招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的主体,并调整以公费来华生源为主的模式,开始招收自费留学生。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推动来华留学生的质量和层次进一步提高;1997年颁布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年度评审暂行办法》,探索奖学金生年度评审制度;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推动来华留学教育进一步开放和发展;2000年印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指导来华留学教育规范管理。

  在此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或科研机构合计接受和培养了约35.06万名各类留学生,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32059名,占9.14%,自费留学生约31.85万名,占90.86%;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生源不断向教育发达国家扩展,质量和层次有所提升;来华留学事业的宗旨和意义由主要服务于我国的外交大局逐步拓展到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管理模式由政府直接管理逐步朝着“学校成为主体、政府负责调控”的方向转变。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