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式焦虑的家长之外
其他地方的孩子到底如何度过童年
《他乡的童年》
一位中国家长的教育环游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远航
发于2019.9.23总第917期《中国新闻周刊》
对于芬兰人来说,究竟哪一所学校才是整个国家最好的学校?当地企业家彼得·韦斯特巴卡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周轶君想了一下,但没有想出来。彼得直接说出了答案,离家最近的那一个。
彼得此前在游戏开发公司Rovio工作,最著名的身份是“愤怒的小鸟之父”,这款游戏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包括中国。周轶君则是一名媒体人,《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常驻嘉宾,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18年9月,周轶君开始筹备拍摄一部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她前往五个国家进行探察,芬兰是第一站。
在位于首都赫尔辛基的一所小学里,男孩们操着流利的英语,有的想做程序员,有的想踢足球,不行就当警察。周轶君问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她得到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有个正经的工作,再有些余钱,就算成功。老师和家长们有着同样的理念。周轶君觉得心情复杂,她在上海出生,在北京读书,如今又在香港生活,从小就熟悉竞争法则。大家都在上培训班,住学区房,不拼怎么行。
实际上,芬兰学生的说法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并不陌生。一个《新华字典》的经典例句经常被人提起,“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对于身处社会发展快车道上的新一代中国家长来说,这几乎已经是过去时代的旧梦了。
许多人不太理解的是,芬兰这种不讲求竞争的基础教育,却造就了极为优秀的学生。“我们对于成功的理解主要来自于超过别人。如果不竞争,那么成功是什么,这是我想去了解的。”周轶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她希望从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去倒推那里的教育,它们与中国当下的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呼应。
在推崇完美的日本,周轶君看到了幼儿园的孩子们对于细节和他人的关注,还有集体意识和个体权益的界限。在贫富差距同样在加剧的印度,她注意到的是当地的民众为了弥合裂痕而做的努力。在英国,周轶君感受到公立和私立教育之间的落差,以及中国中产家庭对于所谓贵族教育的误读。她借用了一句经典的句式,当我们谈论英国教育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系列纪录片的名字叫《他乡的童年》。8月28日,这部作品开始在优酷播出,每周一集,取得了极高的口碑,豆瓣评分达9.2分。天性该如何在教育中保存,自我又如何在公共意识中塑造,这是周轶君想要求解的问题。借助这些镜头,年轻的中国家长们则窥见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
没有关紧的门
联系到周轶君的时候,她正在去邮局的路上,只能一边走一边聊起这部自己拍摄的纪录片。香港的生活节奏很快,同时做几件事已经成为她的常态。在邮局,周轶君跟工作人员说粤语,跟自己的家人讲英语和普通话。
这是一个文化混杂的多元社会,同样混杂的是周轶君的身份。她是阿拉伯语专业出身,毕业之后进了新华社。2002年,她主动申请,常驻加沙地区,见识了炮火纷飞的日常生活。驻外的中途,周轶君回北京休假,在西单商场碰见促销活动,台上的男女主持人声嘶力竭,音乐喧闹,完全是两个世界。
2006年开始,周轶君到香港凤凰卫视工作,每年都回上海老家一趟,后来加入现代传播集团,更是频繁穿梭于沪港两地。上海交通硬件先进,斑马线模仿东京繁华的涩谷区,都市男女来往其中,光鲜如弄潮儿。这时一辆公交车驶过,售票员还是用老方法,从车窗里探身,拿脏兮兮的小红旗敲打铁皮车厢,提醒路人慢行。
变幻的现代生活与传统的残迹,战乱与经济的喧嚣,这是周轶君眼中充满差异的世界,她也将这种对照的视角投向了教育。后来,她成为了一位母亲,两个孩子,女儿六岁,刚上小学,儿子三岁,还在上幼儿园。她有时也陷入焦虑。更关键的是,她发现自己还是无法逃脱上一辈的教育惯性。
很多家长经常跟孩子说的词汇是“听话”“都是为了你好”。周轶君要出差,儿子趴在拉杆箱上,不舍她离开,来替班的外婆跟外孙说,妈妈工作你们才有钱买玩具。周轶君觉得这样的语言很贫乏,但她也没有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