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视觉焦点 > 风景图区 > 正文

井陉太行“天路”通了景色美了村民笑了

2019-09-16 17:34 来源:湖北广播网

原标题:“天路”通了 景色美了 村民笑了

井陉太行“天路”通了景色美了村民笑了

  ■井陉太行“天路”将一个个小山村连了起来,带动了当地的发展。记者 张晓峰 摄

  青山绿水前,青砖黛瓦下,老人们在一片祥和中闲话家长里短。几名游客背着相机,将美景收入囊中。这是近日记者在井陉县于家乡的“石头村”见到的情景。随着第五届市旅发大会的成功举办,井陉县的历史文化、特色风景吸引着广大游客前往,井陉太行“天路”的字眼更是频频出现在众人的朋友圈里,大家流露出的不仅是赞美,更多的是感叹。

  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是井陉太行“天路”精神的核心要义。“‘人民性’是党的根本属性,‘为人民’是守初心的根本任务,群众支持是我们干事创业的最大底气。”井陉县主要负责人说,只要各级干部心里装着老百姓,把事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正是老百姓不计损失主动配合征地、迁坟,各界群众主动捐款捐物、自发出工出力,才有了22个月建成“天路”西线的奇迹,才有了100天内贯通“天路”东线的壮举。修“天路”、拆违建、美环境、办旅发,一场场硬仗打下来,充分让世人认识到了什么是“民心所向、胜之所往”。

  路通了 景美了

  近日,记者驶上井陉县古村落旅游环路西线,12米宽的柏油路在山梁间延伸。路两侧层层梯田,绿意朦胧;巍巍古村,古朴沧桑。

  路上,时而有载着游客的大巴车驶过,时而有驾驶私家车的游客车停路边,远眺太行美景。

  就是脚下的这条路,贯穿了微水镇、秀林镇、南障城镇、天长镇、于家乡、南王庄乡6个乡镇,串起了沿线“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27个村庄和多个革命历史遗迹、旅游景点,使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60余公里的旅游循环路,与沿线的井石快速路驿站、南良都驿站、栾家窑驿站、塔寺坡驿站、太行古镇驿站、史家驿站等6家驿站,共同构建起以中国唯一传统村落片区为核心的山地多彩自驾游综合体验基地,形成了一条美丽的“太行画廊” 。它宛如游动的巨龙,翻山越岭穿行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将井石快速路、衡井线、井元公路、平涉公路、石太高速、元大线等“三横三纵”公路交通主干线连为一体。

  石板房掩映在青山绿树旁,路边的向日葵笑脸迎客,即将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汽车行驶在井陉新修建的东环路上,车窗外,各种美景尽收眼底。在南王庄乡塔寺坡村,记者被塔寺坡驿站内古朴、精致的石窑建筑吸引。这些建筑历经百年风雨,古朴而沧桑。经过翻修,客房、餐厅、咖啡屋各种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吸引了不少游客。

  “这条路,能开车、能骑行,还能漫步,徜徉在古村古树之中,陶醉在青山绿水之间,真让人舍不得走。”石家庄游客王秀芳说。“天路”虽然是按国家二级山区公路建设,但规划设计之初就为其注入了成为网红的“气质”:双向两车道,两侧预留了方便自行车骑行的红色车道,在视野开阔处设计了观景台,方便游客驻车揽胜。

  开车走在这条路上,群山、密林、村落、梯田尽收眼底,古村古韵、山川景色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形成了一条“一带三舍串九景,寄乡情山居,忆梯田农耕,观山石林翠”的美景带。

  是生路 是出路

  “它不仅是一条旅游路,更是致富路、民心路和幸福路。”于家乡党委书记赵峰与记者交谈时,还不忘介绍“天路”背后的故事。

  于家石头村名声在外,因为路不好走,致使旅游开发一直止步不前;大梁江村有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有人称之为河北的“乔家大院”,由于山路崎岖坎坷,许多游客望路止步;“老虎火”是南张井村作火的技艺,2008年6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它们全部处于全国首个“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内,却因交通闭塞,一项项非遗文化只能长期“藏在深山无人识”,村民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

  修一条旅游路,让乡亲们吃上“旅游饭”,成了当务之急。

  “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区’申报成功后,县委、县政府就决定迅速启动古村落片区旅游路建设。”井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范彦军告诉记者,然而,恰在这时,发生了“7·19”特大洪灾,井陉县遭受重创,灾后重建任务艰巨。而且,当时井陉县正处于经济下行、环保重压、转型阵痛期,财政十分紧张。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