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现场会 进农家屋 建民心塘
湖北营造城乡发展“大气场”
6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湖北营造城乡发展“大气场”》,敬请读者关注。
初夏的湖北,暖意浓浓。
5月29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随州市召开现场办公会,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坐在一条板凳上,共谋科学发展之策。2012年2月以来,这样的现场办公会已在8个市召开。
5月22日,湖北召开“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总结表彰会。在这次活动中,整治的21.07万口当家塘堰,覆盖了全省的每一个村民小组。
2011年3月,湖北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7万多名干部走遍了全省所有农户。
铆着劲,比着干,你追我赶,湖北当下形成了力保经济增长的“大气场”。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4%,增速中部第一,全国第七。
聚智谋篇“诸葛会”,唤来东风景象新
2011年4月2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首场现场办公会,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布局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武汉要在湖北促进中部地区发展中发挥“支点”作用,不仅要成为经济上的“龙头”,而且要在科学发展、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2012年一季度,武汉市工业投资完成254亿元,同比增长92.5%。从今年起,确保全市工业发展指标每年增长20%,工业总产值实现3年翻番;今后5年,力争每年新增一条地铁投入营运。“工业倍增”、“幸福武汉”、“全国中心城市”……一个个雄心勃勃的“关键词”,见证着“复兴大武汉”的决心。
武汉是龙头,襄阳、宜昌则是湖北腾飞的两翼。在随后召开的襄阳和宜昌现场会,确立了工业重镇襄阳以建设“万亿工业强市”为目标,巩固汽车产业优势,培育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3.18亿元,同比增长14%。规模以上新支柱产业医药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同比分别增长62%、75%、88%和91%。
按照湖北省委“3个1/3”的新格局部署,武汉、襄阳和宜昌、其他地区,要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3。但现状是,武汉的比重超过1/3,宜昌还有较大差距,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才行。
宜昌持续发力。今年一季度,宜昌有43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588亿元。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1%,增速保持全省第一。与此同时,宜昌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22%,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左右,境内长江、清江等众多河流湖泊,水质保持在3类以上。去年,宜昌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现场办公会,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地域人口小市鄂州,因其发展基础好、改革成本低而成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田”;作为推动湖北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省级战略,荆门致力建设“中国农谷”,目标是实现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资源枯竭型城市黄石,率先转型,赢得主动;孝感借鉴苏州依托上海加快发展的经验,做好融入武汉的大文章……
“比发展不比数字,比成效不比形式,比实干不比套路,比可持续不比一时之功。”每到一地,省委主要领导都反复强调。
小水利关乎大民生,民生塘更是民心塘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水利大会战:11万多名党员干部,组成1.5万个工作组,奔赴2.6万余个村庄;47.2万台套机械齐上阵,近500万人次投工投劳;财政出资加上社会捐资、农民自筹,到位资金81.75亿元。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说,这次集中开展塘堰整治的规模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过的。
和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湖北农村的当家塘堰不少都成了“碟子堰”、“筛子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很大影响。2011年底,湖北正式启动“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小水利关乎大民生。京山县孙桥镇黄台村的草堰多年淤积,芦苇杂草有一人高,去年天旱时水面萎缩到4亩多,最深处不到1米。去年11月整治后,水面扩大到17亩,蓄水量增加了5倍多。今年春天草堰蓄水5万立方米,周围180亩水田喝了个够。塘堰的整治还带动了水禽水产养殖。村民彭波利用草堰养鸭,今年计划发展3000只,3月份他又投放了一批鱼苗。
小水利推进大改革。湖北各地探索以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明确塘堰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责任主体和管护方;有的通过明确塘堰的用水权、养殖权、植林权、冠名权等,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塘堰整治。现在,全省已整治的塘堰90%以上实现了“四个一”:建立一个档案、签订一份管护合同、落实一个管护主体、建立一套管护机制,为小水利设施持续发挥作用保驾护航。
民生塘更是民心塘。省委政研室工作组在团风县铁铺村等4个村整治37口当家塘,挖塘结束后,村民童先元代表乡亲给工作队写了一首诗:“三万”活动再下乡,群众疾苦记心上;年初民呼年底应,清淤筑坝改山塘;千村万户赞不绝,感谢政府感谢党。
目前,湖北共整治塘堰、沟渠,建设小型泵站、小水窖等小型水利设施30.4万余处,实现了全省每个村民小组整治一口当家塘的目标,改善了642万多亩农田的灌溉条件。
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装在心里
2011年的春天,“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的活动在湖北拉开大幕,7万多名干部奔赴全省26018个建制村1062万个农户的家里,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
“哪怕再偏远的山村,再分散的农户,也要一村不漏、一户不掉;要让每一位乡亲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为了兑现这一承诺,省长王国生带头深入到江汉平原血吸虫疫病最严重的“虫窝子”村。大批干部来到农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省密码局的一篇“民情日记”写道:“上午,我们赶赴海拔近千米的洒谷岭康岭村5组访民情。山上乱石林立,杂草丛生,几乎辨别不出路在哪里。经过3个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山顶,对3户人家中的4位老人走访慰问。76岁的徐为成老汉拉着我们的手,激动地说:我在山上住了几十年,做梦都没想到省里的干部能来看我。老人的话使我们心里暖暖的。”
访民情,就是深入了解农村的真实现状。《“三万”活动民情日记荟萃》、《湖北民情调查报告文集》等,汇聚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解决实际问题,帮促农业发展。嘉鱼、云梦等县包菜、花菜面临着“卖难”,菜农心急如焚。驻嘉鱼的工作组想方设法帮助菜农联系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团风县瓦土库提水泵站年久失修,几个村下秧整田没有水,老百姓急得团团转。东风公司工作队员自发捐款买来水泵,铺好临时管道,紧急从渠里抽水。
干部的真心付出,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驻村工作组离开的时候,许多百姓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顾兆农 田豆豆 张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