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新闻中心 > 湖北头条 > 正文

湖北4位年轻讲解员入围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穿

2019-08-27 11:05 来源:湖北广播网

本月初由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丰碑永驻·颂英烈”全国英烈讲解员大赛中,4位来自湖北的讲解员跻身复赛。其中,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刘苗壮、荆州烈士陵园的严梦茹入围下月初的复赛第二轮。

本月23日,本报记者赴红安等地,采访这几位年轻的讲解员,倾听他们与同样年轻的英烈们进行隔空“对话”。

刘苗壮对话刘绍南

我扮演的他是刘闯原型

《洪湖赤卫队》中的刘闯,观众并不陌生,而对刘闯的历史原型,了解的人并不多。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的刘苗壮,讲述的正是刘闯的原型之一,洪湖“红五子”之一刘绍南的故事。

刘绍南,1903年出生,今湖北洪湖市戴家场镇绍南村人,出身地主家庭却同情民众疾苦,举报地主恶霸强占湖田,其中就包括自己家。1920年,刘绍南考入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办的共进中学走上革命道路。他发动声势浩大的戴家场秋收暴动,打响鄂中地区秋收起义的第一枪。1928年7月12日,刘绍南被捕,面对敌人酷刑,他高唱狱中写下的《壮烈歌》:

烈,豪杰!铡刀下,不变节!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说党,我绝不说!杀死我一人,革命杀不绝。直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眼睛哪肯把敌瞥。宁死不屈,烈!烈!烈!

这一段歌词,是现年23岁的刘苗壮最熟悉的部分。在洪湖当地录制的纪念英烈电视短剧中,他曾多次扮演刘绍南,戴着手铐脚镣,穿着囚衣,高声朗诵着这首《壮烈歌》。他说,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2018年到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后,他接触到更多关于刘绍南的故事。英烈牺牲时,妻子已怀有身孕,但他仍然选择了为共产主义信仰献身。这让刘苗壮深深震撼,他告诉记者说自己刚刚新婚,也有了尚未出世的孩子,更能体会英烈的崇高伟大。

严梦茹对话贺炳炎

为共产党员的硬骨头感动

荆州烈士陵园的严梦茹,讲的是家乡开国上将贺炳炎年轻时的故事。严梦茹对贺炳炎并不陌生。34岁的她,曾在松滋任教,多次去松滋市的贺炳炎中学学习,知道他是独臂将军,但将军失去右臂的细节,是参加大赛时才了解到。

贺炳炎,1913年出生,16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1935年,在长征途中的战斗中右臂重伤,救治无效只能截肢。当时没有麻药和手术器械,军医找来一把木工用的锯子,熬了一锅盐水消毒,但面对贺炳炎已血肉模糊的右臂下不了手。贺炳炎笑了笑:“我自己都不怕,你怕什么?来吧!”他随手抓过一条毛巾,咬在嘴里,怒目圆睁,看着那锯子一点点把自己的右臂割离。手术持续两小时15分钟,贺炳炎一动不动。嘴边的毛巾已被他咬成了布条,但他没有喊疼。

总指挥贺龙用手绢包起手术中切掉的几块碎骨,向着所有红军将士说:“这是贺炳炎的骨头,共产党人的骨头,你们看看有多硬!”

在选送大赛的视频中,讲到手术时这一段,严梦茹的声音在颤抖。她说,那是她的心灵在震颤,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的力量在支撑这些同龄的年轻英烈们流血牺牲。2013年,她来到烈士陵园,随着讲解经历的增多,更加体会到工作的价值。触动自己,才能更好地感动观众。作为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英烈精神最好的传承。

高天娇对话张行静

共产党宣言背后的故事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保存着传播到红安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它的主人,是21岁实习讲解员高天娇讲解的红安革命先烈张行静。

张行静,1900年出生于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考入董必武、陈潭秋创办的武汉中学,该校是湖北地区传播马列主义和党的活动的重要基地。一天他从学校获得一本《共产党宣言》,曾写下万余字的读书笔记。1925年,张行静带着《共产党宣言》回黄安,传播革命火种。1929年3月在回乡参加武装斗争时被“清乡团”逮捕,就义前的最后一次审讯,敌人带来了张行静的父亲、妻子,还有他不满一岁的孩子。张行静摸摸孩子的脸蛋,对妻子说:“不要悲伤,当革命花朵盛开时,你也可以自豪地说,我的丈夫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她。”

高天娇说,讲解张行静的故事时,这个细节打动她最深。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红安人,通过自己的付出,她让更多的时代同龄人了解革命英烈的故事。她觉得自己付出的汗水非常值得。

张行静牺牲时,这本《共产党宣言》流传到曾一同参加黄麻起义的区农协委员长曾传六手中。1932年10月,曾传六随部西征入川前,将此文献寄存在红安七里坪上余家店农民余汝清家。战争不断,余汝清仍冒着生命危险将它放在夹墙里保存下来,到1958年9月捐献给红安县革命博物馆,保存至今。

雷雨濛对话梁志超

跨越90年让烈士回家

在宜昌市革命烈士陵园,一块烈士墓碑上刻着季步高的名字,但鲜有人知的是,烈士真名叫梁志超。这一场跨越90年的寻亲故事,由陵园的雷雨濛深情道来。

与枪林弹雨中拼杀的英雄不同,梁志超是一位隐蔽地下的潜伏英雄。1929年,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季步高在宜昌策划兵暴时被捕,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4岁。1926年,梁志超曾给在石家庄的家人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他已化名季步高,原籍改为保定。因保密需要,地下工作者多是单线联系,梁牺牲时他的上线耿卓吾也牺牲,几乎没人可证实他是地下党,更不用说证明他为革命牺牲。

上世纪80年代,一个偶然机会,梁的亲属看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写的回忆录,提到梁志超。家属往北京拜访,程子华为家属写下证明:“这两位同志是为革命牺牲的,现在知道真相的只留下我一人……”

1986年,梁志超、耿卓吾被追认烈士,但梁家人并不知道,烈士忠魂位于何处。2015年,宜昌烈士陵园登出《为烈士寻亲》名单中列有梁志超的名字,跨越90年的寻亲画上圆满句号。

雷雨濛说,在石家庄梁志超的家中,曾一直保留他的牌位。即使是只有一个名字,90年来梁家的几代人都未放弃寻找英魂。这份执著,也是对烈士精神的一种传承。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