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门票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4年“十一”旅游市场信息,10月1日至7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24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169.2万人次,同比增长3.8%;门票收入16.04亿元,同比下降2.43%。
中国社科院旅游中心副主任戴学峰表示,目前中国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六七千美元,此时是旅游大发展的时期,旅游门票收入下降,说明居民很多消费没有很好地释放出来。
境外游数量增长
戴学峰认为,今年旅游门票收入下降,是因为去年很多景区太拥挤,很多高档景区去的人少了,比如九寨沟。“但是一些温冷景区,可能因为票价低,去的人很多,这样整个景区门票收入下降。”
旅游大省四川今年国庆黄金周游客数量和门票收入双双下跌,其中游客接待人数为987.38万人次,下跌1.42%;门票收入为26861.67万元,同比下跌4.32%。
门票价格高企是影响旅游收入的一大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13年我国4A、5A级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分析报告》显示,百元以上门票价格已经占到了5A景区数的一半以上。通过计算,全国175个5A景区,门票均价在108元。
据悉,旅游景区门票价格3年往往一调。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景点门票提价,如6月10日起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由原来的90元调整为115元,9月1日起广东丹霞山景区(平日)160元统一调整为200元。
与此同时,境外游数量在快速增长。 北京工商大学旅游营销系主任张运来认为,在收入水平允许的情况下,相比于国内质量不高的景区,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去往国外享受更好景区服务状况。
数据显示,10月1-6日,内地居民赴港、澳、台旅客为96.93万人次、75.24万人次、2.67万人次,同比增长5.4%、16.5%、50.28%。
湖北大学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主任熊剑平表示,当人均GNP(国民收入总值)大于1000美元时,将会出现跨境的旅游热潮。而景区相关配套服务对此会有拉动,目前中国出境旅游会成为常态,因为国外消费环境更好,比如购物。
旅游产业待升级
不过,尽管去景区的人数减少,这并不意味着居民旅游和消费意愿低。
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975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
北京工商大学旅游营销系主任张运来认为,目前游客的花费构成已经有所变化,在吃住行门票的花费方面,中国游客的消费已经不是喜欢成单纯的买门票看景点,而是希望更深入到文化体验等深度游等方面。。
“现在的景区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他说。
此外,今年“十一”期间,游客出行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福建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中部城市群以及京津冀等中远程旅游市场通过高铁加速融合,形成了三大“高铁旅游圈”。
此外,水上旅游线路受到游客高度关注。三峡旅游人数同比增长接近100%;国际邮轮出行航期次数不断增加,出行游客同比去年增长50%以上。
浙江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周玲强认为,现在已经是旅游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传统的门票经济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门票经济处于景区运行的最低级阶段,指的是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经济。今年门票收入的首次下降给门票经济一个警示作用。这是市场的一个信号,景区必须要走出传统门票经济的桎梏。
观光只是旅游基本要素的一部分,食宿购物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全域化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 杭州在2012年时免掉了73%的景区门票,财政给景区运营一定补贴,整体提高全市旅游业的收入水平。
“这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并给与景区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经济效益。” 周玲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