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左一)近日做客新华访谈。新华网发 毕尚宏摄
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周小红)什么是互联网法院?互联网法院的审判方式是怎样的?如何融合司法与信息技术开展网上法律服务?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做客新华访谈,对这些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据张雯介绍,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深度运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AI虚拟法官、知识图谱等技术,将多元调解、审判执行、电子证据存证和电子送达等多个平台融于一体,实现了从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到庭审、判决、执行、上诉等全流程“上网”“在线”。
信息技术“倒逼” 互联网法院应势而生
图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左二)在庭审。资料图
“互联网法院的成立,是应势而生、顺势而行。”张雯说,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催生和推进了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科技创新产业的进步。
张雯认为,互联网法院的设置,得益于我国移动互联的发展,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数据、5G 等科技创新的进步。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网民的活跃度也相对领先。互联网上的多元产品,技术创新支持下的产业应用和产业落地,都需要法律保障。互联网法院是时代的必然产物。
据介绍,北京互联网法院成立于2018年9月9日,是中国第二家互联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深度运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将多元调解、审判执行、电子证据存证和电子送达等多个平台融于一体,实现了从起诉、调解、立案、送达,到庭审、判决、执行、上诉等全流程“上网”“在线”。
运用“互联网直播”审判案件方便快捷
图为网络调解室。资料图
张雯介绍,“网上案件网上审”是司法改革推进过程中新的诉讼方式。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法官团队与技术团队高密度合作,将线下传统审判方式转化成在互联网上进行审判的方法,如互联网直播等。
著作权纠纷、网购纠纷、域名纠纷、金融纠纷……互联网领域各种形式案件很多。张雯介绍,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案件有11类,包括行政案件、民事案件、商事案件、知识产权纠纷等。
“‘网上审理案件’一方面能够让法律对互联网的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发挥科技的力量,实现高效、精准审判。通过互联网进行受理、审理案件,提升了案件办理的效率,也方便了老百姓。”张雯透露,互联网直播审判案件备受网民关注,有的案件有上千万网民在网上旁听。
打造“没有围墙”的法院
图为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在庭审。 资料图
“与传统法院只能在上班时间受理案件不同,北京互联网法院立案随时随地可在网上申请。可以自动生成诉状,网上提交证据,网上调解,远程视频庭审,足不出户完成开庭,文书直接电子送达,执行案件网上办理,以及上诉案件卷宗直接网上移转。”张雯说。
据统计,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经生成了30多万份各类起诉书、应诉通知、传票、诉讼文书等各类文书。
“网上审理案件,使法律诉讼更低碳环保、便捷高效。”张雯说,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24小时不打烊”,当事人可随时随地申请诉讼。今年以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立案34263件,审结25333件,法官人均结案651.12件;庭审平均用时37分钟,平均审理期限40天;一审服判息诉率98.06%,裁判自动履行率98%。按照相关统计标准,为当事人平均节约开支近800元,节省在途时间16个小时。
打造司法治理的北京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