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科技频道 > 互联网 > 正文

“双十一”背后的互联网转型:迈向产业互联网

2019-08-21 20:38 来源:湖北广播网

  如果说十年前的“双十一”仅仅是一个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那么今年的“双十一”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平台技术实力的比拼了;如果说十年前的“双十一”主要是想方设法连接人,那么这个“双十一”中,“物的连接”至少已经变得和“人的连接”同等重要了。

  要论电商领域在过去一周中最大的新闻,恐怕非“双十一”莫属。这个十年前为培养消费者在线购物习惯而生生造出的节日,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购物狂欢。

  天猫平台的销售额突破100亿仅用了2分05秒,突破1000亿仅用了1小时47分钟……最终全天的总销售额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135亿,比去年的1683亿足足增加了29.8%!

  除天猫之外,其他电商平台也表现不俗。根据京东透露的数据,在整个“11.11全球好物节”期间(时间从11月1日到11月11日),京东平台上的交易额超过了1598亿。电商界的新贵拼多多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销售额,但也发布消息称仅用了9小时,平台的销售额就超过了去年全天,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台订单数暴涨了逾300%。

  即使是已经离开人们视野中心很久的专业图书平台当当网,在“双十一”当天也创下了平均每分钟售出图书50万本的成绩。

  关于“双十一”为什么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销量,以及“双十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探讨,本文不想再做赘述。相比这些,我更感兴趣的是,是什么技术条件保证了天量销售额的达成。

  从理论上讲,我们抽象地说平台的工作就是匹配供需、达成交易。但在现实中,要完成这些工作绝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们上网去购物,首先要进行搜索;在搜索到了心仪的商品后下单,就会连接到支付系统;在完成支付后,平台需要发送信息到对应的商户或者自建的仓储;商户和仓储部门根据订单选择物流配送……在经过无数道流程之后,商品才能最终到达我们手中。如果我们发现商品存在问题,还需要询问客服,回溯产生问题的环节,判定相关责任,讨论解决方案。上述的每一步,都会对平台产生大量的请求,对平台的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而要让交易成功达成,平台就要尽量保证在每一步中都不出错。

  假如我们单单考虑一次交易,那么类似的一个流程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如果像在“双十一”这样的购物高峰,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平台可能要处理数以亿计个类似的流程,由此产生的压力就是不可想象的。显然,平台想要克服如此巨大的压力,仅仅依靠人力的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技术的帮助,将人与物、物与物实施连接。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消息,在“双十一”当天,为了及时处理信息,阿里云上新增调用的弹性计算能力累计超过1000万核,相当于10座大型数据中心,阿里云IoT物联网平台上的消息总量达上百亿次,覆盖智能物流、新零售、智能制造、国际商品溯源等场景。此外,天猫和淘宝平台共提供了453亿次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完成了70万人工客服才能完成的接待工作,区块链技术为1.5亿件商品提供了溯源保真,电子面单技术从源头上实现了快递包裹信息的在线化,机器学习技术保证了对包裹的智能分单,而安全系统则抵御了16亿次的网络攻击……显然,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作为保证,那么即使“双十一”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天猫也无法将这些流量最终转化为真实的交易。而在这些技术中,应用对象其实是物,而非人。

  和往年“双十一”不同,今年几大平台并没有将角逐限制在线上,而是将其延伸到了线下。“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生态内的线下新零售场景,包括盒马、口碑、苏宁、银泰商场、居然之家和大润发等集体联动。而京东也联合腾讯、沃尔玛等合作伙伴,宣布打造零售全渠道融合。在“双十一”当天,京东联合携手60万家门店、超过两千个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而在这些过程中,互联网的作用早已不再局限于人的连接,而是扩展到了物的连接。

  由此可见,如果说十年前的“双十一”仅仅是一个平台商业模式的创新,那么今年的“双十一”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平台技术实力的比拼了;如果说十年前的“双十一”主要是想方设法连接人,那么这个“双十一”中,“物的连接”至少已经变得和“人的连接”同等重要了。

  从某种意义上看,本次“双十一”狂欢其实可以看作是互联网产业从上半场转向下半场的一个标志。不久前,BAT三家企业都宣布要拥抱实体经济,从侧重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换言之,就是要从连接消费者转向连接企业、赋能企业。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成为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心。

  一、“产业互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