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的“穷窝子”“水袋子”,到沃野千里、稻菽飘香的“米粮川”“鱼梁洲”;从“武字头”国企挺起中部工业脊梁,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经济发展“颜值”高、“气质”好。
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区、市)系列主体新闻发布会,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湖北省经济增长8.1%;1-5月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国、好于预期。
湖北省经济发展“稳”的格局更加巩固,“进”的态势更加向好,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助推器”。
坚持“两轮”推动强化科技创新、体制创新
“深海一号”下水、鲲龙AG600水上首飞,这些国之重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有湖北的科技元素。光纤通信、北斗导航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湖北省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晓东表示,湖北坚持强化科技创新供给,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聚焦聚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大力优化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布局,着力推动前沿引领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等重大突破。
近年来,湖北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18年,湖北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129820件、6410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4918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1393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237.2亿元,居全国第四。区域科技创新综合水平居全国第七。
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湖北省财政筹集100亿元支持科技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建设,筹集100亿元支持高校“双一流”和科研院所建设。
王晓东表示,湖北坚持强化创新制度供给。近年来,湖北相继出台了“科技十条”“科技创新20条”等系列政策,含金量很高。武汉东湖高新区已聚集60多家互联网领军企业“第二总部”和2000多家“互联网+”企业,吸引这些企业聚集靠的不是土地、税收的优惠,而是良好的营商环境。
湖北省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生产力、涵养软实力、锻造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坚持对标中央要求、对标先进省市,全方位发力、多渠道推进,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N”政策举措,打出系列“组合拳”,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7年以来,湖北省累计为企业减税降费、降成本3137亿元,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已覆盖所有市县,省、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80%以上。
创新企业加快成长激活创造新引擎
不插管,做胃镜——随水吞服一颗胶囊机器人,躺15分钟,即可轻松完成一次舒适、安心、准确的胃镜检查。整个过程无痛、无创、无需麻醉,检查准确性与电子胃镜一致达到“金标准”。
以“胶囊机器人”为例,这是湖北的一家科创企业——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研发成果,其新型舒适化检查模式、检查准确性和技术,改变了中国内镜医疗器械90%以上依赖进口的现状。目前,这一产品已在全国数百家医疗机构投入大规模临床应用。
湖北把企业作为创新的“台柱子”,大力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湖北现在有659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芯屏端网”相关企业近40家,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
201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6653.1亿元,比1996年增长92倍。国家级高新区12家,居全国第四、中部第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8个,居全国第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7个、众创空间6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2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