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新闻 > 正文

湖北武汉:绘满“民生答卷”的幸福底色

2019-12-26 13:42 来源:湖北广播网

  “我家老大刚上学那会儿,公办园学位紧张,民办园学费贵、质量参差不齐。而老二要报名时正赶上公办园扩招,民办园的价格、质量也都在向公办园靠拢,我们家长总算不用为孩子上学的事操碎心了。”近日,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直属机关幼儿园大(5)班幼儿赵祉祺的妈妈感慨地说。

  与2010年相比,武汉市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规模均增长近一倍,现共有幼儿园1511所、在园幼儿31.8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05%,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81.86%,提前完成了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的目标。

  自2016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以来,武汉市是如何破解入园贵、入园难、园所差距大等问题,回答好学前教育的民生答卷的?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打出建公扶民、扩容增量组合拳

  “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很开心,还主动跟我讲他学到的故事。”梁剑近日来到江汉区顶琇晶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父子俩玩了一会儿秋千、摇马,才意犹未尽地跟老师道别。两年前,梁剑也为孩子上学的事头疼过,半年内跑了附近的8所幼儿园,“公办园报名比较难,我去了解时已经招满了”。

  担心民办园硬件设施、师资水平与公办园有差距,梁剑迟迟不能下决心,“当时一家人为孩子读哪所幼儿园争论不休,非常焦虑”。

  2017年春节前,梁剑得知顶琇晶城幼儿园举行开放日,就带儿子一起“考察”。一进幼儿园,老师就蹲下来牵着孩子的手,带孩子参观阅读角、手工室。梁剑心一动,决定在这所民办园报名。

  令梁剑高兴的是,顶琇晶城幼儿园被评定为市一级幼儿园后,又成为普惠性幼儿园,保教费从每月1200元降至1000元,“有这么好的办园水平,还能省下几千元,这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幸福感”。

  在家门口上好幼儿园,是无数像梁剑这样的年轻家长对教育的期待。为切实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武汉市通过提高公办园的数量和比例,引导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打出建公扶民、扩容增量组合拳,使得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数量增至1189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近八成。

  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起配标准,由原来的1500户下调至1200户、15万平方米下调至12万平方米;新建普惠性幼儿园用水、用电按居民用水、用电价格执行;对幼儿园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行容缺受理……

  2017年,武汉市作出“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的民生承诺,通过调整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起配标准,完善各区政府主导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使用情况专报制度,推动开发商同意移交、已移交数量持续双增长。

  “除住宅区配建外,武汉市还采取征地新建、闲置资源改建、现有资源改扩建等方式,加大公办园规划建设力度,近三年累计扩建公办园100所,新增学位2.1万个。同时加大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扶持力度,按照一级及以上幼儿园每生每年3000元、二级幼儿园每生每年2400元、三级幼儿园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使得普惠性民办园数量增至804所,惠及幼儿15.65万人。”武汉市教育局工委书记徐定斌说。

  构建区域协作、均衡发展共同体

  “在户外种植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种子、工具、培育方法,探索生命成长的奥秘;在观赏区,幼儿通过找出黄鳝与泥鳅、月季与桃花等动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近日,300余名教师齐聚黄陂区姚集中心幼儿园,该园园长李翠琴通过现场解析自然生命课程,与广大乡镇幼儿园分享如何挖掘农村地方特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像这样的教学研讨、送教下园活动已经制度化、体系化,我们在全区公办和民办园中组建了园际项目发展共同体12个,每个项目共同体以一所公办园牵头负责,在教师专业提升、园所文化建设、区域环境打造、幼小科学衔接等方面开展互助共建、互信共享,使得全区等级园数量逐步上升至139所。”武汉市黄陂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建说。

  为缩小城乡、园所、学段之间的办学差距,武汉市将7个省级学前教育示范区、110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打造为“领头雁”,组建26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建立“区域、园所、年组”三个层级协同、“导向、活动、保障、评价”四项机制支撑的教研责任区制度,深化“三个一”跨区域协作体研究模式(一次区域教研经验分享、一场现场教研活动、一节五大领域教学课例研究),开展“三走进”(走进边远园区、走进薄弱园区、走进新改扩建园区)送教活动,推动幼儿园共进共荣。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