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尧手执纸扇于胸前悠悠扇着,他们一行四人沿着柏油路主干道健步前行,然后拐道走进田间水泥路,沿途绿油油齐整整的水稻随风摇曳,起起伏伏,美不胜收。此时,王忠尧衣衫虽被汗水浸湿,但兴趣依然不减。
目前,该场交通条件得到大力提升,富河大桥、新河口大桥相继建成,7.5公里主干道今年又通上了柏油路。
近年来,为了改善农工农业生产条件,该场借助上级扶持项目建设东风,同时自筹配套资金2000万元,实施了水泥路最后一公里向农场田间、橘园、鱼塘等基地推进,做到了生产基地都通上了环形水泥路,并且与农场主干道接轨。
昔日,山顶上的橘园,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的羊肠山路;鱼塘、农田是泥泞小路,车子进出困难。生产时,农用化肥等物资都是靠人工肩挑背驮到生产基地。
收获时,装运农产品与水产品的车子只能停在大路上,有的生产基地相距大路数百米,需要雇佣大量人工肩挑背驮产品到大路上装车。
如今,水泥路修进生产基地边,车子进出方便。农工纷纷购买了农用车,农资可直接运进山水田园边使用,产出的产品也能就近上车运出去,劳动强度大大减轻。
正在为太湖糯施肥的农工张卫国,他用农用车将12包复混肥直接拉到田边。张卫国说:“一包肥百把斤,扛着过沟过坎,人累得够呛。如今肥到田边,人轻松多了。”
农场80%的柑橘都种在山上,橘农往年采摘下来的柑橘在出售时,都是靠人工肩挑背驮,走崎岖不平的羊肠山路,送到大路上的卡车边过秤,费工费时又加重了橘农的劳动强度。如今20公里橘园山路全部通上了水泥路。每到柑橘销售季节,一辆辆货车轻快地奔驰着,橘农都能在橘园边售橘上车了。
农场1.6万亩农田已是田田通上水泥路,装售粮食的大卡车可以直接进入田间。农工肖园菊的丈夫在外打工,她自己在家种了15亩农田。肖园菊说:“以前田里只有几条机耕路还很狭窄,坑坑洼洼,大卡车进不了田边,粮食收割起来非要灌袋,不花钱雇请几个背谷包搬运工,粮食是走不出田的。”
如今,农场粮食收割已完全实现机械化,新型收割机收割的粮食不用灌袋,直接倒进停在田头的大卡车内,大卡车装满粮食后,直接送到安装有烘谷机的粮食加工厂过地磅,农工就能收钱了。这种田头售粮不用晾晒和灌袋的生产模式,得益于田园的水泥路环绕。
农场3000余亩鱼塘也是全线通上水泥路。以前装售水产品的车辆只能停在马路边,每到捕捞季节,鱼塘承包户要雇请许多劳力挑鱼到马路边,水产品离水时间过长难成活,往往只能当死鱼出售,价格不理想。眼下车辆可以直接进入鱼塘边,避免了水产品脱水时间过长导致缺氧死亡,活蹦乱跳的水产品已能及时倒入车上的囤鱼桶,桶内安装有打氧机,水产品就可以卖上鲜活价了。
健身在该场也形成了一种风尚。该场数千人口有1000余名老人享受到了农垦系统养老保险金,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人们衣食无忧,就想延年益寿。
生产基地水泥路环绕路好走了,他们纷纷走向大自然散步健身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橘花飘香,柑橘果实挂满枝头的美景;还有鱼塘波光粼粼,鱼儿嬉戏水面,再加上稻浪滚滚等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王忠尧心情愉悦地说:“每到傍晚,山水田园比公路清静多了,空气也很好,这里的水泥路平坦真好走,我们老人在这健身起来,就是一种享受。”
生产基地的路况好了,路边还陆续栽上了风景树,该场已逐渐向,观光农业迈进,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柑橘采摘和垂钓的游客来农场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