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档案馆公布开国大典彩色视频,网友纷纷围观点赞。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城楼下,有一群 " 知识分子 " 格外激动,十几天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他们,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名叫郑士德,那年刚刚 21 岁。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郑士德讲述他与开国大典、与新华书店的故事。
郑士德,1928 年出生,1947 年任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经理,1954 年调入新华书店总店,后任总店副总经理。
同毛主席握手我涨红了脸
1949 年 10 月 3 日,开国大典后第三天,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开幕,毛主席题词:" 认真做好出版工作 ",18 日夜,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
1949 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 ",我们新华书店的代表当时就在城楼下西侧,面向广场,能清楚地看到欢呼的人群,每个人都十分激动。
三天后,在北京市的东总布胡同 10 号,中央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当时一共分为 6 个代表团,作为新华书店哈尔滨分店经理,我是东北代表团的 10 名代表之一,也是最年轻的一个,那年刚刚 21 岁。
↑全国新华书店出版会议,前排左二为郑士德。
10 月 4 日,时任的中宣部部长陆定一问大家有什么要求,北京分店经理史修德站起来说:" 我们非常想念毛主席,渴望毛主席接见!" 当时会场上一片掌声。部长当时没有表态,大家想,西南、两广还没有解放,毛主席工作非常紧张,还得指挥战斗,被接见的希望不大。
18 日下午,会议提前 30 分钟结束,主持人通知大家立即用餐,晚 6 时迅速集合。我以为去参加晚会,或者看电影。
北京的深秋,天黑的早。我们坐着由中型卡车改装而成的木棚后开门汽车,经东单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走。车里比较挤,我们都坐在小马扎上。不久,汽车进入新华门,我看到路两边都是水,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后来大家下车,进入一个小红门,上面挂着 " 丰泽园 " 的匾额,进了院子,看见一座古香古色的五开间平房,门上匾额写着 " 颐年堂 "。这时才有人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中南海,是党中央的所在地。
我们 70 多个代表排成三排,很快,毛主席来了,穿着藏青色的呢子大衣,神采奕奕。当时,我们高兴极了,没想到毛主席真的会接见我们。
一会儿,点到我了,我从对列出来,走到毛主席跟前。毛主席跟我握手说了一句话:" 噢,青年团员 "。 其实我 1947 年已经入党了,可是因为娃娃脸,看起来像十几岁。当时毛主席说青年团员,我应该回答一句,我是共产党员,但是忘了说了,太激动了,脸涨得通红。
书店门口天天排大队
从 1937 年在延安清凉山创立第一家新华书店至 1949 年,全国已有新华书店 735 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书店门口排长队的现象屡屡出现,反映了人们对精神食粮的巨大渴求。
↑新华书店老照片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普通地区的书店有两个人就开起来了,一个经理,一个会计,然后再在当地招聘两三个服务人员就行了。不像现在,连县书店也得至少 30 多个人,还忙不过来。一本书也就是几分钱、几毛钱。买书的人也不少,有干部、有解放军、有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群众。那时候文化普及程度还不高,知识分子不多。
1949 年,全国解放,当时县书店很快都成立了新华书店,毛主席给新华书店题了字。我所在的哈尔滨书店改称新华书店哈尔滨分店,内部设立门市股、会计股、支店股、邮购股、总务股、服务股。当时分店比较大,有 70 多人,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同我年龄相仿的中学毕业生,都在 20 岁上下,年纪最大的才 27 岁。那时候中学毕业就是知识分子了,现在不行,至少得大学毕业才能算是知识分子。
仅仅过了一年,新华书店的图书发行就已经超过民国出版业最繁荣的时期了。新华书店的书便宜,种类也多,门口总是排长队。私营书店就不行了,没人去。后来私营书店逐渐改成了公私合营书店,在门口挂一个牌子,告诉读者,这里也是新华书店了。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引发洛阳纸贵,一书难求,印刷厂日夜赶印相关书籍。很多人连夜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门一开,买书的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很多书店不得不临时发放购书卡限号购买。
读者为啥 " 用望远镜看书 "?
改革开放以后,开架售书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润留成的改革则有效促进了国有图书发行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的书店都焕然一新。
↑王府井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