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西藏乡村解码:文明

2019-09-15 04:26 来源:湖北广播网

  高原,雪山,美丽的布达拉宫,独特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是西藏带给人们最鲜明的畅想与印象。

  其实,西藏的景色与民俗之美,更多地是孕育在乡村之中——脚步越是深入到乡村细部,对藏地的印象解码就越是丰富。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西藏乡村解码:文明

  

  金鲁社区村貌。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牦牛与山羊悠闲漫步的山坡之下的西藏村庄里,平顺而整洁的村道两侧,分布着规整而不失个性的藏式民居;院内,家家通水通电,户户有草有花;院外,垃圾桶、路灯有序而立,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这是日前包括澎湃新闻记者在内的“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的采访团在山南市捕捉到的西藏山乡之美。这些沉浸于乡村肌理之中的文明与美丽,也正是西藏自治区近年来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村的缩影。

  家园之变

  从人畜混居的落后村庄到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

  立秋已过,全年日照近3000小时的藏南谷地山南,日间的明媚丝毫不输“日光城”拉萨,驱车前往乃东区泽当镇的路上,路过的乡村图景,依旧沉浸在蓝天白云与绿草溪流相映交织的夏季美好之中。

  整理下院子,侍弄好花草,走出家门,打扫完门口的硬化路,44岁的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金鲁社区村民顿珠次仁坐在了路边的树荫下。身后的门楣上,大红色的“十星级文明户”荣誉牌匾闪亮而醒目。

  正和邻居家纺线的老阿妈聊着天,一只足球从眼前滚过,村里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追逐而来,宁静地街道上,留下一串稚嫩的欢笑声……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西藏乡村解码:文明

  

  村里的孩子们。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顿珠次仁也跟着笑了起来。脸上挂着幸福与满足起身,随手拾起脚边的垃圾,丢进不远处的垃圾箱之后,散步前往村部。他已经和其他几个要好的村民约好了,一起到书屋看会儿书,傍晚还可以在广场跳会儿舞。

  这是顿珠次仁的闲适午后,也是金鲁社区的日常生活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从金鲁社区了解到,这个平均海拔3700米、共有190户、790人的名不见经传的西藏小村庄,在2006年完成了易地搬迁,2011年被评为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还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人均收入达到了14877元。

  “我们村里通电、通网,水泥路全覆盖,不用出门,在家就能接到干净的泉水喝,已经人畜分离了,牛羊单独圈养,村里还给我们每户都买了垃圾箱。”顿珠次仁说。

  在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之前,金鲁社区并不是现在这番景象。

  金鲁社区党支部书记拉巴多吉说,社区的三个小组分别处于甲沟、鲁沟、金沟三处沟内,之间一条通车的道路都没有,去一趟镇里要走上一天的路,除了每年社区举办的一两次活动之外,不少村民一整年都见不到面。“就因交通不方便,当时很多村民都不外出打工,收入全依靠农牧生产,但是原来的农田处在山沟里,基本都是小块田地,干农活又很不便。”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西藏乡村解码:文明

  

  村民强巴群久夫妇。澎湃新闻记者 王国庆 图

  村民强巴群久还对搬迁之前取水的往事历历在目,“那时候家里是不通水的,想喝水就要去泉眼挑水,路不好走,住得远,要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赶着毛驴去泉眼那边取水,一去一回要用一个上午。”

  为了改变村民的生活,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2001年,金鲁社区的搬迁开始实施,2006年,完成了全部的搬迁。村民的生活,也在那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泥路覆盖了全村,三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水塔,农田也得到了大面积的开垦和平整,为了方便村民务农,村里还购置了收割机等农机具。

  基础的生活有了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也随之开展起来。拉巴多吉介绍,村里专门购置垃圾箱,实行统一的垃圾转运,还订立了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双联户”为单位,对家庭环境卫生进行“十星文明户”评分,“年底,我们会召开社区大会,给‘十星’家庭颁发奖状和奖金,对评分较低的家庭进行批评教育。”

  从2009年开始,金鲁社区正式开始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建设。村里的主干道硬化了,村落周围的绿化带形成了,垃圾收集设施修建起来了……金鲁社区居委会主任白玛达杰说,为了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村里每周五还被确定为“金鲁智慧日”,组织集中学习,观看相关影片,每月10日的“泽当清洁日”上,村里还会号召大家积极参与道路的清扫和绿化设施的维护。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