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播网 > 教育频道 > 高考 > 正文

侨报社论:堵住“跨国”漏洞,维护高考公平

2019-09-25 15:46 来源:湖北广播网

【侨报6月11日社论】2019年中国高考刚刚落幕,作为中国学子实现未来阶层跃升的关键途径之一,有关高考公平性的讨论热度年年不减。以高考正式考试为界,前溯阶段,公众最为关注报考公平性问题,集中体现为近年民怨颇大的“高考移民”问题;后续阶段,随着各大高校在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出炉,录取公平性问题将得到新一轮聚焦。

1404899

6月9日下午,大批考生从南京一处高考考点内轻松走出。(图片来源:中新社)

对于“跨省高考移民”,公众并不陌生,5月份曝出的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中,涉事学校和学生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理,及时平息了舆论的火气。而在近日,大陆知名媒体财新在网站上推出一篇报道《“衡中模式”拓土境外华侨班 高考移民产业链延伸》,再次引起舆论对高考移民尤其是“跨国高考移民”这一“神操作”的关注和批判。

该文披露,大陆知名中学、河北衡水一中已在马来西亚开设分校一年,设国际班和华侨班。华侨班除了招收港澳台学生外,还招收拥有马来西亚第二家园(马来西亚鼓励外国人前去旅游居留的商业项目)身份的学生,不少移民机构将其中的联考资格作为卖点。

华侨生联考,是中国官方单独为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学生设计的“专门高考”,考试时间安排在5月份,中国国内大多数重点院校都参与相关招生。一个以高考作为目标进行备战的学生,如去参加华侨生联考,其得到高分、被好学校录取的几率会大增。因此,早在十多年前,华侨生联考就开始被一些家长视为花钱为孩子买逆袭的捷径,被中介视为钻空子牟利的摇钱树。

不可否认,经过一系列运作包装而成的“伪华侨生”,有的幸运地混过审查、上了好大学。但随着这些年“跨国高考移民”“伪华侨生”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官方机构对华侨生联考报告资格进行收紧、规范,中介和家长投机取巧的空间越来越窄。

制度层面,根据2018年11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学生简章”,中国从2019年起对华侨生资格作新的调整,总趋势就是从紧、从严、从细,从政策依据上最大程度上堵住花钱买个外国身份、再在该国逗留一段时间就能摇身变为华侨生的可能性。

执行层面,据大陆官媒报道,握有大量华侨考生招生名额的两所大学,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5月份联合公布17名考生未能通过资格审查,17人名单中有6人的居住国均是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此外,两校均有提出不接受持有菲律宾特别退休居住签证和马来西亚第二家园计划的申请材料。

这不仅是出于保障华侨生回到祖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也是为了防止中国社会投机取巧风气滋长。

如此看来,那些继续拿已被证伪的“卖点”忽悠投资人掏钱的项目,其实不过是商家的营销骗局。2006年,大陆媒体曾报道百名考生陷入华侨生联考骗局,学生最后不但没报上华侨生联考,连普通高考也错过了。

一方面,中国有关机构还应该加大打击力度,以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天花乱坠的广告为切入点,剑指打着华侨生旗号“长袖善舞”的黑中介、灰中介,打击其海内外产业链。

另一方面,家长应该擦亮眼睛,牢记钻空子风险大,防止上当受骗、赔了夫人又折兵。家长更应该警惕“身不正”对孩子价值观的长远伤害。而那些侥幸进入名牌大学的“幸运儿”也不可能一世幸运,毕竟还有社会这所大学的熔炉等着他们。

不论是严厉整治跨省高考移民问题,还是出招堵截跨境高考移民,都对保障中国当前的高考公平性、平复公众情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都是属于教育痼疾的衍生问题,只要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一日得不到有效舒缓,高考公平性问题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长期隐痛。

高考不仅是学生的高考,也是家长的高考,社会的高考。高考不仅是检验知识,也是检验为人,检验观念。如何从根子上打破教育不公平、如何利用市场化手段匹配更加多元的教育产品、如何增加社会阶层流动阶梯、如何改变社会上“着急”的成才和成功观念,路还长着。(完)

© 湖北广播网版权所有 湖北广播网 法律顾问 移动端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