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是全国十大著名淡水湖之一,也是我省水域面积第二、蓄水量第一的大湖,湖面面积约280平方公里。2010年,省政府出台《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近来,国家层面提出助推长江大保护战略。8年过去了,梁子湖如今的生态状况如何?未来保护发展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案?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展开梁子湖再调查,探访梁子湖当前状况,并聚焦两位与梁子湖有着深厚渊源的人,反映梁子湖的生态修复成果,探索梁子未来保护的秀美蓝图。
图为天气晴好时,梁子湖水天一色。秋意浓,蟹味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食蟹季。你知道吗,今年要想吃到响当当的梁子湖大河蟹,要比以前更难了。因为它已不在梁子湖水域养殖,如今已搬至鲁湖的精养鱼池板块基地。“这里原来是养鱼的池塘,自从前年梁子湖退养后,大河蟹就转场到这里养殖。”武汉梁子湖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萍介绍,原来是在梁子湖17万亩的水域养蟹,如今,养殖面积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今年产蟹量预计才130吨左右。
图为水鸟在牛山湖水草间捕食。 既然不在梁子湖养殖了,还能叫梁子湖大河蟹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丁萍解释,“梁子牌”大河蟹,是公司的注册商标,不会变,“都是生态养殖,技术是一样的。”
图为水质好转水下植物越来越多。 “集团以前在梁子湖南北咀水域、牛山湖水域有17万亩的围网养殖区,到去年底已经陆续全部拆除,每年牺牲近亿元的收入。”丁萍说,集团是江夏区属国有企业,按照“生态立区”助推长江大保护的发展战略,企业要有责任和担当,主动转型,重心已由养殖产业转为水体养护,原来养殖区的物种只有30余种,梁子湖禁捕后,而今已达60余种,集团加大了对权属17万亩梁子湖的沉水植物种植,水草覆盖率从20%以下,提升到70%以上,如今呈现出水下“原始森林”的景观。
图为牛山湖渔场职工转至鲁湖养螃蟹。还记得 2016年 7月14日清晨那串惊雷似的爆破声吗?自牛山湖大坝破堤的那一刻起,分隔了37年的牛山湖,终于重回梁子湖的怀抱。 记得此前一天,记者来到牛山湖渔场采访最后的撤离。大家都在忙着搬家,唯独渔场职工叶传超一个人,蹲在一幅刻有武昌鱼的水泥画前,默默地抽着烟。老叶说,1979年武昌鱼养殖基地建成时,他和同事们刻下了这条鱼。
9月29日,记者回访时,牛山湖渔场场长汪奇汉告诉记者,武昌鱼基地就是渔场的前身,那时武昌鱼名气非常大,1982年冬,武汉市总工会组织赴京慰问中国女排冠军代表团,武昌县唯一代表李开华携带100条武昌鱼慰劳女排健将,运动员品尝正宗武昌鱼后赞不绝口,合影留念。
1979年,筑牛山湖大坝,是为了确保沿湖农田旱涝保收,改变天养人捞的荒湖局面。数十年来,梁子湖周边围湖养殖,围湖造田、使得梁子湖缩小了近一半。 过度索取带来的隐患,终于在2016年夏天告急:超历史水位的梁子湖,威胁着湖区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怎么办?还湖于史,这是自然法则。那年夏天,湖北将15个小湖还回梁子湖的怀抱,努力从根本上解决梁子湖的生态保护问题。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如今,看着一湖碧水,汪奇汉不禁感慨,退垸还湖,修复生态,是社会发展进步使然。